“雁子,这火铳哪来的啊?”

东晋汉服上虞 2025-04-11 16:52:39
古装剧《雁回时》中,当庄寒雁拿出火铳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心里咯噔了一下? 其实在《庆余年2》《九重紫》等剧中就有出现过火铳或类似武器。火铳初创于中国元代,相传据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是世界最早的管形金属射击火器。元朝时,火器铸造技术也已炉火纯青,朱元璋建明前便已主力生产火铳。明朝建立后,火铳得到大规模推广,洪武十三年,明政府规定各地卫所按编制数的10%配备火铳,永乐八年还专门设立神机营,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火铳工艺也一直在发展,有引进也有自研。如据《太宗实录》卷六十二所载,永乐年间,明军进攻安南(今越南)获得先进火铳制作技术,从而改进工艺,主要改进功能在于改进膛管,使其能装填更多火药,并通过管内径等细节调整,以提升了火铳火药过膛的速度,提升火铳威力。《大学衍义补》载:“近有神机火枪者,用铁为矢镞,以火发之,可至百步之外,捷妙如神,声闻而矢即至矣。” 火铳由铳管(前膛)、药室和尾銎三个部分构成,工作原理是点燃药室中的火药产生爆炸力,将膛内物推射出以攻击,传统火铳需双手操作:一手持火绳,一手持铳,点火后引燃火药发射。在《九重紫》中宋墨教窦昭使用火铳还特别注意捂耳朵,正是为抵挡这种爆破产生的声响。 为什么女子也能拿火铳?因为有的便携式火铳没你想象那么重,毕竟要手持控精准度,比如1974年西安东关出土的元代铜火枪,长26.5厘米,重1.78公斤,非常便于携带。 图5、6上的鸟铳也是其改良发明,创新在于长铳管、鸟喙形铳托和半机械点火装置,使射手能贴脸瞄准,大幅提升射击精度、稳定性和安全性。其原理是将预燃火绳固定在火药室旁,扣动扳机时火绳落入引燃火药,推动弹丸射出,提高了效率与杀伤,据《大明会典·火器》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朝制造鸟铳多达1万支。 从《武备志・制火器法》《兵录・火攻药性》等典籍中,如 “硝性竖而硫性横”、“性直者主远击,硝九而硫一;性横者主爆击,硝七而硫三”,可看出在当时就能根据不同需求调配火药,让火器发挥最大威力。 此外明朝火器军备主要两种:一种是手持;另一种则是架炮;除传统火铳、鸟铳外,还有三眼铳、一窝蜂(多发式火箭)、连珠炮、虎蹲炮、曲射型远距离炮、平射型大铁弹炮等,爆破类武器如地雷、水雷等,可以说明代热兵器发展已超乎很多人想象的发达。 2025兴趣不打烊 雁回时 古装剧 庄寒雁 陈都灵 贵女 火铳 武器 庆余年2 九重紫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