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街亭,马谡因不听从诸葛亮的命令,在山上擅自扎营。这一错误导致张郃将其围在山上,并切断了水源。在水源被切断的情况下,蜀军无法战斗,整个军队陷入混乱。在慌乱中,马谡放弃了军队,选择了逃跑,最终导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根据军法,马谡本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马谡,字幼常,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因其在历史上的巨大失误和最终的死亡而广为人知。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传奇描述,历史中的马谡死因存在较多的争议。 人们熟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虽然在文化作品中广为传颂,但在史实中,马谡并未如人们所想的那样被诸葛亮亲自斩杀,实际上他是死于监禁之中。这段历史,揭示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严厉的军法与马谡的失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马谡出生于名门之后,兄弟五人,皆有才名。早年随兄马良仕蜀,而马良在刘备临终时曾对诸葛亮提出警告,称马谡虽然有才,但言辞过于浮夸,不宜过度倚重。然而,诸葛亮并未听从这一劝告,依然提拔马谡为心腹,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 在诸葛亮南征中,马谡屡次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制定战略方面。诸葛亮深知马谡的才干,因此将其任命为中参军,并随军北伐。 建兴六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意图以兵力北上攻占中原。为了防止敌军的反扑,诸葛亮决定让马谡驻守街亭,抵御曹魏将领张合的进攻。按照常理,街亭位置极为重要,是通往西北的重要关隘,因此此地的防守关系到整个北伐的成败。 马谡接到任务后,虽然知晓街亭的战略价值,但他却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作出了致命的决策错误。马谡未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擅自改变战略部署,导致蜀军在街亭遭遇了惨败。 街亭之战,张合率领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蜀军防线,马谡虽然拼尽全力,但最终未能守住街亭。败局已定,马谡的责任不可推卸。更为致命的是,他在战败后并未主动向诸葛亮请罪,而是选择了逃亡。 据史书记载,马谡一度避难于向朗家中,而向朗知情不报,导致诸葛亮愤怒不已。在这种情形下,诸葛亮决定对马谡实施严厉惩罚,以维护军法的威严。 从历史记载来看,马谡的死并非诸葛亮亲手所为。实际上,马谡在战败后被判处死刑,然而他并未等到刑罚的执行,而是在监狱中死去。 具体的死因并未明确记载,有的历史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身体原因或过度的精神压力,导致他在狱中猝然离世。有关他的死,史书中的描述略显含糊,只有《三国志·马良传》中的一句话提到“谡下狱物故”,表明他在被囚禁期间去世。 马谡临终时并未见过诸葛亮一面,而是通过信件向诸葛亮表露心迹。在信中,马谡恳请诸葛亮宽容自己,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无悔,愿为国家献身,虽然失败已成定局,但他心无遗憾。 马谡写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他在信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接受。 尽管如此,马谡的命运依然未能逃脱厄运。街亭之战的惨败让他从一个备受重视的军事人物,瞬间沦为众人诟病的对象。 即便马谡才华横溢,曾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失误却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他的命运。历史上的马谡,虽然在战场上曾经做出过一些有益的贡献,但在关键时刻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并且在史书中留下了永久的污点。 在整个三国历史的长河中,马谡的死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当时蜀汉军事和政治格局的缩影。诸葛亮虽然在初期对马谡给予厚望,但他在面对马谡的重大失误时,毫不犹豫地作出严厉的惩处决定。 尽管马谡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诸葛亮亲手斩杀的悲剧英雄,但实际情况则更加复杂。马谡的错误并非源于个人能力的缺失,而是在面临战争局势时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和责任心。 参考资料:《三国志·马良传》
公元192年曹操占据兖州。兖州名士边让痛骂曹操是太监之后,令他勃然大怒,派人诛杀
【7评论】【6点赞】
梵天
这家伙不单单是战败,而是当了逃兵,撇下军队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