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原配也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也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初春,四川西康的山路上还覆着一层薄霜,刘忠刚卸任军区司令员,手中紧握着一封家信,信中说,他的母亲尚在闽西老家健在,这让他既惊喜又忐忑。 多年未归,他早已习惯了战场上的风霜,却对故乡的模样有些模糊,他决定带着现任妻子伍兰英回乡探亲,一路上,马蹄声清脆,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刘忠心绪难平,既期待与母亲重逢,又隐约担忧战乱是否已将家人带走,革命的岁月里,他早已习惯了牺牲的消息,却从未想过还能再见故人。 当刘忠骑马进入村庄,熟悉的乡间小路映入眼帘,低矮的土坯房和斑驳的院墙勾起了他儿时的记忆,他勒住缰绳,目光落在老屋前。 一个身影正佝偻着背,提着一桶馊水往猪圈挪动,粗布衣衫上补丁层层叠叠,脚上的冻疮裂口触目惊心,刘忠下了马,脚步却迟疑起来。 那身影虽苍老,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让他心头一紧,他走近几步,借着晨光看清了对方的脸,顿时愣住了,那竟是他的原配妻子王四娣,他脱口而出:“你怎么也在?” 王四娣闻声抬头,手中的木桶差点落地,她愣怔片刻,随即眼眶湿润,泪水顺着满是皱纹的脸滑落,两人对望无言,时间仿佛凝固,刘忠身后的伍兰英走了过来,见到这一幕,气氛变得微妙而尴尬。 王四娣擦了擦脸,低头不语,刘忠则站在原地,思绪翻涌,他以为战火早已吞噬了故乡的一切,更以为王四娣早已不在人世,可如今,她就站在眼前,瘦弱却真实,让他不知该如何开口。 沉默片刻,刘忠的思绪回到了1929年,那年,他毅然参军,离开家乡,王四娣刚过门不久,他投身革命,参加了长征、抗战,一路从战士成长为将军,却再未回过家。 他以为家人早已在战乱中离散,甚至牺牲,而王四娣打破沉默,低声诉说起这些年的经历,她说,白军烧村时,她背着婆婆躲进山里,靠野菜树皮熬过寒冬。 后来听说刘忠阵亡,她们母媳相依为命,艰难求生,她没改嫁,一直守着婆婆,只为等一个渺茫的希望,伍兰英听后,眼眶微红,她轻声道,自己是在长征中与刘忠相识,战火中结为伴侣,却不知家中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刘忠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感激王四娣的坚守,却也愧疚自己未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多年离家,他无暇顾及家人,甚至以为她们已不在人世,才与伍兰英结为夫妻。 如今重逢,他既感动于王四娣的付出,又感慨命运的捉弄,王四娣却摆摆手,声音沙哑地说,她不怪他,革命艰难,她明白他的选择,也感激伍兰英这些年陪伴他走过风雨。 伍兰英上前一步,握住王四娣粗糙的手,低声道:“大姐,是我们对不住你。”王四娣摇摇头,眼泪再次滑落,她说,能见到刘忠活着回来,她就知足了。 三人站在院中,彼此沉默,却又似乎在无声中达成了某种理解,这时,一个颤巍巍的身影从屋里走了出来,是刘忠的母亲,她拄着竹杖,泪水砸在青石板上,嘴里念叨着:“阿忠,你还活着。” 刘忠快步上前,扶住母亲,眼眶湿润,他得知,这些年是王四娣一直照顾母亲,甚至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放弃。 他喉头哽咽,转身对王四娣说:“这些年,辛苦你了。”母亲拉着他的手,絮叨着往事,说起王四娣如何背着她逃难,如何在饥荒中分给她最后一口饭,刘忠听着,心如刀绞。 天色渐暗,刘忠决定留下来几日,他换上旧衣,跟着王四娣下田干活,却发现自己早已不习惯锄头的重量,伍兰英则在村口教孩子们识字,偶尔回头望向老屋,眼神复杂。 他知道,这次探亲不仅是团聚,更是对过往的一种交代,临走前,他取出积攒的津贴,交给王四娣,说:“以后我会每月寄钱回来,娘和你的日子不能再那么苦,” 王四娣推辞了几句,最终收下,只说了一句:“你保重就好。”伍兰英则默默将自己的围巾披在婆婆肩上,低声道:“嫂子,谢谢你。” 离开时,刘忠骑上马,回望老屋,夕阳下,王四娣和母亲站在门口,影子被拉得很长,他胸前的勋章沉甸甸的,却比不上心头的牵挂,回到军区,他开始每月寄钱回家,虽不能常回,却希望能弥补些许亏欠。 而那次重逢,也成了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王四娣的坚守,伍兰英的理解,母亲的等待,交织成一段战火之外的温情岁月。 多年后,闽西的烈士陵园里,三块墓碑并立,刘忠居中,王四娣和伍兰英分列两侧,扫墓的人常问,这位未参军的女子为何葬在此处。 老馆长总会指着碑前的山茶花说,她用半生孤守,撑起了革命者的后方,这次1953年的探亲,不仅是刘忠与家人的重逢,更见证了人性中最朴实的光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福建党史月刊》1994年12期——刘忠将军和他的发妻
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
佳说历纪
2025-04-03 22:33: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