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关税大棒面前向美国低头,配合打击第三方,比如中国 2024年3月,美国接连对欧盟钢铁和汽车加征关税,直接冲击欧洲核心产业。欧盟对美钢铁出口骤降40%,德国车企20%的全球销售额面临威胁,数十万人就业岌岌可危。特朗普更扬言要对“所有欧洲商品”征税,若三轮关税落地,欧盟对美出口总额可能在2027年前腰斩。 面对压力,欧盟内部迅速分裂:冯德莱恩曾放言“对等反制”,但贸易专员却主动求和,甚至暗示可联手打压中国以换取美方让步。最终,欧盟在汽车关税生效前妥协,起草“谈判清单”,包括降低对美关税、放宽监管、给予投资优待。这种“夹缝求生”的背后,是欧盟对美能源和技术的深度依赖——60%的液化天然气和70%的高端半导体依赖美国供应链,使其在谈判中毫无底气。 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策略精准打击了欧盟的软肋。通过关税威胁和供应链控制,美国迫使欧盟在数字税、环保标准等领域让步,甚至要求其配合施压中国。例如,欧盟近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高达38.1%的关税,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转移矛盾。然而,这种“以退求存”的做法不仅损害欧洲产业竞争力,更可能助长美国的霸权野心。法国《世界报》指出,美国液化天然气在欧洲的售价是成本的4.5倍,能源溢价已成为欧洲经济的沉重负担。 欧盟的退让暴露了其“战略自主”的困境。马克龙曾力推的防务和经济独立计划,在能源危机和技术依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欧洲政策中心警告,若美国继续以关税为武器,欧盟未来可能被迫在更多领域妥协。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欧博弈揭示了全球经济的残酷现实:在经济利益面前,“盟友关系”和“价值观共识”不堪一击。中国通过扩大开放吸引跨国企业,2025年稳外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市场地位,而欧盟的退让反而可能加速全球产业链向中国转移。 这场关税战不仅是美欧的较量,更是对全球贸易秩序的警示。当“本国优先”成为共识,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欧盟的教训表明,唯有增强自身实力,摆脱结构性依赖,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欧盟在关税大棒面前向美国低头,配合打击第三方,比如中国 2024年3月,美国接连
时光浅酌的墨色记
2025-04-04 08:13:45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