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波罗的海四国退出《渥太华公约》把乌克兰坑惨了的一篇文章,结果下面的留言基本上都是骂我的,所以今天我再写一篇文章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最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退出《渥太华公约》,看似是邻国强化边境安全的自主选择,却在不经意间让乌克兰陷入了“连环困境”。这场被戏称“退群”的决定,为何说实实在在“坑惨了”正处战火中的乌克兰? 首先,边境雷区成了“烫手山芋”。 四国为防范潜在威胁,计划在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部署杀伤性地雷,看似构筑“安全屏障”,却可能让地雷战的风险向乌克兰西部蔓延。要知道,乌克兰当前已有近五分之一国土被地雷污染,排雷工作本就需要70年才能完成,如今邻国边境若形成新雷区,不仅可能阻碍未来反攻行动,更让平民在逃难、春耕时面临额外风险——地雷的“跨境漂移”隐患,无异于给本就伤痕累累的土地再添一道“隐形铁丝网”。 其次,国际排雷支援“缩水”了。 《渥太华公约》曾是全球禁雷的重要框架,乌克兰过去依赖国际组织和盟友提供扫雷设备、技术培训。但四国退约后,部分国家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减少对乌援助:比如波兰曾是乌克兰排雷的主要支持者,如今转而将资源投入本国雷场建设,乌克兰的排雷进度可能因资金、装备短缺而大幅放缓。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退群”行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削弱国际社会对禁雷议题的共识,让乌克兰未来重建时的“排雷攻坚战”难上加难。 最后,地缘信任出现“裂痕”。 四国退约本质是对安全环境的担忧,但客观上让乌克兰陷入“双重标准”的舆论困境——当西方盟友一边呼吁保护乌平民,一边自身重启地雷部署,国际社会对禁雷行动的支持可能出现分化。这不仅影响当下的人道援助力度,更可能让乌克兰在战后谈判中失去部分“道德筹码”,地缘博弈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个国家的突围难度。 这场看似“邻国自保”的选择,实则让身处战火的乌克兰承受了远超预期的代价。在危机交织的当下,或许更需要国际社会多一份对乌克兰处境的共情——毕竟,当安全屏障变成“风险扩散”,身处风暴中心的平民,才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波罗的海四国退出《渥太华公约》把乌克兰坑惨了的一篇文章,结果下
时光浅酌的墨色记
2025-04-04 14:11:14
0
阅读:18
白云无尽时
又不是把地雷埋到了乌克兰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