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1岁胡适去世3年后,80岁情人韦莲司特意给遗孀江冬秀,寄去一箱东西

菖蒲繁花居 2025-04-04 19:09:00

1965年,71岁胡适去世3年后,80岁情人韦莲司特意给遗孀江冬秀,寄去一箱东西。江冬秀好奇地打开箱子,发现里面全是胡适写给韦莲司的情书。 1965年,胡适去世三年后,80岁的韦莲司从美国寄来一个箱子给71岁的江冬秀。江冬秀接到包裹时,心里估计满是疑惑:这个胡适的美国情人,到底想干嘛?她好奇地打开箱子,发现里面全是胡适写给韦莲司的情书。奇怪的是,她没生气,反而感动得泪流满面。 说到胡适、江冬秀和韦莲司的故事,得先从胡适和韦莲司的相识讲起。1910年代,胡适在美国留学,年轻有才,风度翩翩,正是在那儿,他认识了韦莲司。韦莲司是个美国女人,受过良好教育,思想开放,和胡适挺聊得来。那时候,胡适还没结婚,两人通过书信往来,感情慢慢升温。胡适在信里常聊文学、哲学,也会流露一些个人情感,韦莲司也很珍惜这段交流。不过,这段感情注定没啥结果,因为胡适心里清楚,他得回国,得面对家里早就定好的婚事。 1917年,胡适回国,跟江冬秀结了婚。江冬秀是个典型的旧式女子,没读过多少书,脚还是裹过的,跟胡适的文化背景差得十万八千里。这门婚事是胡适母亲安排的,胡适虽不情愿,但也没法拒绝。他和江冬秀的婚姻,说白了就是责任大于爱情。婚后,胡适忙着学术、写作,江冬秀在家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日子过得平淡却也踏实。可胡适心里,总有点放不下的东西。 与此同时,他跟韦莲司的联系并没断。两人隔着太平洋,靠书信维持着这份特殊的情谊。胡适给韦莲司写信,聊学术、聊人生,有时候也带点感情色彩。韦莲司呢,也回信给他,语气亲切又克制。这段关系,说是恋情吧,不够纯粹;说是友情吧,又多了点暧昧。但不管咋样,这份书信往来持续了好多年,成了胡适生活里的一块小天地。 江冬秀这边呢,对胡适跟韦莲司的事儿多少知道点风声。她不是傻子,胡适那些信来信往,她不可能完全没察觉。可她没闹也没问,就这么默默忍着。有人说她是封建思想重,觉得男人三妻四妾正常;也有人说她是真爱胡适,不想把他逼得太紧。不管咋想,江冬秀选择了接受现实,继续当她的胡太太。 时间一晃到了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享年71岁。他走得突然,留下了江冬秀一个人。胡适死后,江冬秀的生活一下子空了,她守着他的遗物,过着低调的日子。而远在美国的韦莲司,听说胡适去世,也挺难过。她跟胡适几十年的情谊,就这么断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到了1965年,也就是胡适去世三年后,80岁的韦莲司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她收拾了胡适写给她的所有情书,整整一箱子,寄给了江冬秀。这箱子漂洋过海到了江冬秀手上,她打开一看,满满的信,全是胡适当年的笔迹。这些信里,有胡适年轻时的热情,也有他对韦莲司的真心。江冬秀看着这些信,眼泪止不住地流,但她没生气,反而感动得不得了。 为啥会这样?有人猜,江冬秀感动是因为她看到了胡适的另一面。这些信让她知道,胡适心里不只有学术和事业,还有柔软的情感。她可能觉得,韦莲司把信寄来,是在跟她分享胡适的一部分人生。还有人说,江冬秀感动是因为韦莲司这份举动太坦荡。一个情人,把这么私密的东西寄给正妻,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背后,是对胡适的怀念,也是对江冬秀的尊重。 韦莲司为啥要寄这些信?她80岁了,身体也不好,可能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想给这段感情一个交代。她没毁了这些信,也没留着给自己,而是给了江冬秀,像是在说:“这是我和他的故事,现在交给你了。”这不是挑衅,也不是炫耀,而是一种释然。韦莲司知道,江冬秀才是胡适一辈子最亲近的人,她愿意把这份回忆让出来。 这个故事里,三个人都没啥对错。胡适是个有才又有情的人,他在婚姻和感情之间摇摆,却也没彻底抛弃责任。江冬秀是个普通的妻子,她没文化也没浪漫,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家。韦莲司呢,她爱过胡适,但从没想破坏他的婚姻,到了最后,还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善意。他们仨的关系,既复杂又真实,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多琢磨几下。 再说深一点,这事儿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爱情观。胡适那一代人,夹在新旧文化中间,婚姻多半是父母包办,爱情却又是自由的念想。他跟江冬秀是旧式婚姻,跟韦莲司是新式情感,两边都占了,却也两边都没完全抓住。江冬秀和韦莲司,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胡适在中间走钢丝,挺不容易的。 后来,江冬秀没把这些信烧了,也没对外声张,就这么静静地收着。她去世后,这些信被整理出来,成了研究胡适生平的重要资料。韦莲司呢,寄完信后没多久也去世了,她的故事到这儿就画上了句号。三个人,就用这样一种方式,在历史里留下了痕迹。

0 阅读:64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