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

笑对的风雨 2025-04-07 00:36:56

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张烽,妇女救国会的负责人,在战争的洪流中,目睹了太多因战士牺牲而留下的寡妇,心中无比痛苦,对此有着深深的抵触情绪。 她清楚军人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革命中的牺牲和分离,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 她担心自己也会成为,那一个独守空房、孤独终老的女人。这种想法在她心中根深蒂固。 于是,当县长受皮定均的委托,去为两人撮合时,张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她直接说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听到这些话,县长有些愣住了,没想到张烽居然如此坚决,连考虑的余地都不给。 事实上,这一拒绝,不是因为皮定均,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而是张烽对军人生活的根深蒂固的排斥。 张烽曾对郑晶华明确表示:“哪怕皮定均的条件再好,我也不会嫁给他。” 她对身份的排斥,根源于她对革命环境下,种种不确定性的恐惧。 对于她来说,婚姻和家庭责任是一种负担,而革命事业才是她心中的唯一。 不愿意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可能随时失去的家庭中,宁可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皮定均对张烽的感情,没有因此消退,他非常执着,尽管遭遇了初步的拒绝,依旧不断尝试接近她。 他不急于求成,采取了委婉的方式,希望通过一点点的细节,去打动张烽的心。 皮定均知道,自己需要突破的,不仅是张烽的心墙,更要突破,她对于军人生活的固有看法。 皮定均的上级,徐子荣,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并通过干部家属和亲友的多次劝说,来软化张烽的态度。 张烽的家人对皮定均的战功有所认可,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在这条线的推动下,皮定均的努力没有白费,张烽虽拒绝面对面见他,却始终没能完全,断绝对皮定均的关注。 另一个人,刘湘屏,谢富治的妻子,开始介入这场感情战。 她以“介绍优秀指挥员”为名,尝试接近张烽,张烽依旧坚定地拒绝了,每一次见面的机会,她不想被家庭的事务拖累,更不想和自己心中的革命目标,产生冲突。 她的心,一向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为了革命奋斗。 皮定均开始通过写信的方式,继续追求张烽,这些信件每次都被退回,他还是没有放弃过。 偶尔,张烽会对信中的错别字做些修改,这种微妙的改变,虽然不是直接的接受,却暗示着她态度的松动。 这一次的微小进展,使得皮定均更加坚信,自己的感情,继续坚持下去。 经过了三年多的拉锯,张烽在家人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了与皮定均的婚事。 1943年6月,在太行七分区的一个简单婚礼中,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婚礼不奢华,只有简单的“肉煮萝卜”两菜一汤,简朴得让人心生敬意,这场婚姻却是两人心意的结晶。 张烽的拒绝也不是对皮定均的否定,是她在心中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 1946年,张烽身怀六甲时,皮定均因为执行断后任务无法同行。 这一次,他们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巨大的波动。 在突围过程中,张烽不幸遭遇,了特务的追击,最终早产,丧失了他们的女儿,皮定均虽未能亲自陪伴,但他那时的决定,却足以让张烽感受到,他无比的责任感,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他们的婚姻在长期的分离,与革命的压力下,历经了种种考验。 张烽在这段婚姻中,体会到了皮定均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以及他对她的深厚情感。 渐渐地,她也认识到,自己不是爱上了皮定均的地位,是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革命的忠诚。 张烽开始学会了,如何在风雨如晦的革命生活中,依旧坚守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张烽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由拒绝到接纳、由抗拒到理解的过程。 从最初的不愿意嫁给军人,到后来认识到皮定均的伟大,和责任感,这一切发生在革命的风云中。 而皮定均的执着与坚韧,最终赢得了她的心,他们共同经历了战火中的生死考验,也在婚姻中找到了彼此的力量。 参考资料: 《张烽与皮定均的婚姻故事》李华,人民出版社,2007年。

0 阅读:99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