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国时期的合肥四姐妹,她们出身名门,才情横溢,大姐张元和下嫁戏子,二姐张允和与穷小子共患难,三姐张兆和师生恋轰动文坛,四妹张充和的跨国姻缘惊艳到世界。 张元和是四姐妹中最端庄典雅的一位,她对昆曲的痴迷近乎狂热,在苏州乐益女中读书时,她经常和昆曲名角顾传玠同台演出,两人因戏生情。 然而,顾传玠的戏子身份在传统的世家眼中就是下九流,张家亲友甚至在新婚时闭门拒客,认为戏子不配登门,面对非议的时候,张元和可以说是丝毫不动摇的。 她始终坚持:我爱的不是他的身份,是他骨子里的才情,婚后,顾传玠为了摆脱偏见,弃艺从商,甚至考入大学攻读农学,但这段婚姻始终笼罩着世俗的阴影,张元和晚年回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还是在戏台上。 而二姐张允和的婚姻,开始于一场女追男的勇敢,18岁的时候,她主动写信给同学的哥哥周有光,直言:幸福不是等来的,是两人一起创造的,这时候的周有光家境贫寒,连求婚时都忐忑道:我这么穷,怕耽误你。 张允和却以十几页长信回应,坚定地与他携手,抗战的期间,两人颠沛流离,女儿夭折,儿子中弹重伤,但张允和始终以乐观支撑家庭,周有光后来成为汉语拼音之父,被誉为国宝,他坦言,没有允和,我早被命运打垮了。 这段婚姻最动人的,是张允和把刚烈和柔情融为了一体,她既能提着菜篮与市井妇人讨价还价,也能在书房与丈夫探讨语言学,被叶圣陶称为最完美的妻子。 三姐张兆和的婚姻,是民国文坛最著名的“苦恋”,当时任中国公学教师的沈从文,对学生张兆和一见倾心,写下数百封情书,甚至还以自杀相逼。 张兆和刚开始是很反感的,带着情书找到了校长胡适告状,胡适却笑着说:他顽固地爱你,最终,二姐张允和撮合两人,沈从文以乡下人喝杯甜酒的比喻求婚成功了。 然而,婚姻并不是童话,沈从文曾因精神出轨差点离婚,张兆和却以惊人的包容维系家庭,晚年的沈从文病重时,握着她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而张兆和整理丈夫遗稿时,才真正读懂他深藏的爱意:原来我这一生,都在他的文字里活着,这段感情,写尽了才子佳人的浪漫,也道尽了婚姻的复杂与坚韧。 四妹张充和可以说是四姐妹中才华最耀眼的,书法、昆曲、诗词无一不精,诗人卞之琳为她写下《断章》,她却直言:新诗与旧学,终究隔着一层,34岁的时候,她和德裔汉学家傅汉思结婚,这段跨国婚姻震惊文化界。 傅汉思痴迷中国文化,称张充和是中华文化活着的瑰宝,两人在耶鲁大学共同教授书法与昆曲,让西方世界领略东方之美。 张充和的婚姻,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围栏,她晚年定居美国,但是还是仍坚持着穿旗袍、写小楷,傅汉思是一直致力于翻译《史记》,夫妻俩还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学术伉俪。 四姐妹的婚恋观,深深的植根于家族的教育和变故,她们的亲生母亲陆英在36岁就早逝了,留下9个子女,父亲张武龄续娶21岁的韦均一。 这位继母与长女仅差7岁,一度以学费昂贵为由逼迫张元和退学,引发了家庭大战,二姐张允和甚至向媒体曝光家丑,迫使继母妥协,正是这种反抗的精神,让四姐妹早早就学会了独立,敢于挑战世俗。 父亲张武龄虽偏爱继母,却坚持女儿们的婚姻自主,他的开明为四姐妹挣脱包办婚姻提供了底气,而继母韦均一晚年和张充和探讨昆曲、书画,关系缓和,更印证了时间对恩怨的作用 合肥四姐妹的婚姻,是民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张元和与顾传玠的戏梦人生,张允和与周有光的患难与共,张兆和与沈从文的文字情缘,张充和与傅汉思的文化碰撞。 叶圣陶曾经说过:九如巷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是福气,而这福气的背后,我认为是四颗不甘被命运摆布的灵魂。
这是民国时期的合肥四姐妹,她们出身名门,才情横溢,大姐张元和下嫁戏子,二姐张允和
漫步岁月静好
2025-04-07 10:19:40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