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人被派往山东赈灾,刚到莱州就被徐县令用了美人计。徐县令安排自己的小妾去招待曹大人,半夜将曹大人的官印盗走。眼看着这些贪官把朝廷的赈灾粮倒卖到外地,从中牟利,丢了官印的曹大人也无法治他们的罪。刘墉巧施妙计,让徐县令乖乖的把偷走的官印送了回来。 当时山东地区爆发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尤以莱州地区最为严重,乾隆皇帝遂派曹大人以钦差的身份前去赈济灾民。 曹大人还没等到地方,当地的徐县令就率领一班人马在城外迎候。 徐县令非常热情的邀请曹大人去城中的聚贤楼做客,曹大人起初并不同意:“饿殍遍野,你我却酒肉相食,恐怕有些不妥吧。” 徐县令立刻谄媚的认错,让人去把聚贤楼的饭菜退掉,转而在县衙里吃顿便饭。说是便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 这个曹大人也并非意志坚定之辈,望着一桌的美食,历经车马劳顿的他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席间,徐县令不停的向曹大人敬酒,两人从晌午一直喝到天黑。 徐县令退下后,曹大人刚准备上床入睡,结果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曹大人开门一看,愣在了原地,叩门之人是个衣着轻薄、身姿曼妙的年轻女子。 女子拿着手绢,轻轻拂过曹大人的胸口:“妾身是徐县令的内人,他怕您老人家夜里孤单,特地让我前来陪伴。” 醉醺醺的曹大人,也没多想,开门让女人进来了。 一夜云雨之后,曹大人醒来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官印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空盒子,曹大人明白,这枚官印定是被徐县令的小妾偷了去。 可曹大人毕竟睡了徐县令的小妾,他自然不好声张。官员没了印信,如同士兵没了武器。 曹大人施行不了任何政令,也无法行使自己的钦差权力。 徐县令偷印信是有目的的,朝廷下发的赈济粮,全部被他中饱私囊,而后以高价出售给粮商。上等的米面都卖出去了,徐县令就用一些糟糠来糊弄百姓。 曹大人对此非常愤怒,可没了印信的他,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乾隆发现,朝廷派的赈济粮不少,可饿死的百姓还在日渐增多,随即,他又让刘墉前往山东秘密调查。 抵达莱州后,刘墉先是去街头寻访情况。他发现,饿死的百姓已经堆积成山,忍不住流下泪来。 刘墉找到曹大人当面问罪,曹大人表示,自己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只是没有印信,他什么也做不了。 刘墉眼珠子一转,他已经有了主意。 夜里,曹大人正邀请徐县令在自己的房间喝茶,县衙内忽然烧起腾腾大火。 情急之下,曹大人把装着印信的空盒子给了徐县令,请他帮忙保管,尽管二人都知道里面没有印信,不过心照不宣。 徐县令明白,这场火就是为自己放的。刘墉已经来了,如果他现在不归还印信,恐怕会遭到清算。 趁着曹大人出去救火,徐县令忙把印信装回了盒子。 刘墉给曹大人下达指示,让他先从粮商那里赊粮,其余的事情等以后再说。接着,刘墉又前往山东巡抚顾大人处,听他汇报情况。 大清朝已经无官不贪,即使巡抚也不例外。顾大人为防自己中饱私囊的事情被发现,称给朝廷进贡的金子,被人调包换成了石头。 刘墉在官场耕耘多年,这点小伎俩自然瞒不过他的法眼。 刘墉随即叫上顾大人,与他一同审问押运金子的小吏朱七。 刘墉正襟危坐,问道:“朱七,你说石头是在悦来客栈后院被调包的,那你看看,堂上的这几块石头,哪个跟你押运的石头相似?” 在一番刑讯逼供之下,朱七指出了其中的一块。 刘墉说道:“好你个朱七,胆大包天,论罪当斩”,朱七吓得赶忙磕头认错。 “既然你不想死,那本大人给你个将功补过的机会,只要交代出幕后主使,我就饶你一命。” 朱七犹犹豫豫,不过目光已经锁定在了周书办身上。 刘墉看了眼神色紧张的周书办,又对朱七说:“你大胆讲,本官一定会秉公执法。” 见朱七还不肯说,刘墉下令行刑。 情急关头,朱七供出自己是受周书办指使,那石头也是周书办放在里面的。 刘墉当即对周书办使用重刑,严刑拷打之下,周书办供出幕后主谋--山东巡抚顾大人。 回京以后,刘墉把在山东的所见所闻,都如实禀告给了乾隆。乾隆立刻下令,严查山东贪污之事。 一夜之间,近500名官员落马,山东的风纪终于得到整肃,百姓们也终于吃上了赈济粮。
建国后的前30年,东北可是傲视全国的。这是一张1959年的东北国企幼儿园照片,从
【17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