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这一年的元宵节,礼部尚书王珪,给李世民呈上一份奏章,李世民有点不高兴。

曦月谈 2025-04-07 14:03:06

贞观年间,这一年的元宵节,礼部尚书王珪,给李世民呈上一份奏章,李世民有点不高兴。王珪在奏章里说:“三品以上官员,途中遇到亲王,都要下车叩见,这个不太合礼仪,应该废除。” 唐朝初年有四大名相,他们是魏征、杜如晦、房玄龄和王珪。 杜如晦和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忠实拥趸,而王珪和魏征则是太子李建成的属下,双方后来成为了竞争者。 好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世纪碰撞中,王珪和魏征都没有被撞碎,还被李世民收编,后来双双走上了阳光大道。 王珪的前半生是比较坎坷的,最初跟随叔父反抗隋炀帝,结果兵败,他被通缉,只得跑到终南山里隐居。 好在他隐居这十多年里,结交了后来名震天下的杜如晦、房玄龄,人以群分,由此可知王珪确有真才实料。 待到李渊起兵,不甘于平淡的王珪受到举荐,进入了李唐大军,并成为李建成的重臣,颇受重用。 本来以为李建成能顺理成章登基称帝,未料到风云突变,一场玄武门之变,又将王珪的努力全部清零。 这时房玄龄和杜如晦对他伸出了援手,他们向李世民大力推荐王珪,而李世民也早知王珪的大名。 于是不计前嫌,起用王珪,迎来人生三春的王珪当然是振奋精神,以百分之一千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王珪的工作能力和成就都被李世看在眼里,他曾经不无感慨地说道:“朕以前不谙政务,只懂得跨马征战,即在王珪和魏征两人精于政务,对我帮助甚大。” 王珪曾经按照李世民的命令,对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进行品评,在表扬别人的同时,也没有贬低自己。 他认为自己在“激浊扬清,疾恶好善”方面,可以说是更胜一筹。 当然,史书对他的评价则是“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李世民对于王珪简直是太满意了,于是在贞观十一年,把他任命为魏王李泰的老师。 而王珪果然是尽职尽责,他教导李泰要行善,更要以忠孝之心来对待自己的父皇李世民,这让李世民非常高兴:“朕的儿子以后就不会做错事了。” 而且王珪还在各个方面大力进言,以求唐太宗的政权能够更加坚强有力。 他曾经劝唐太宗广开言路,后来唐朝中央政府在宰相入宫议政时,谏官同样可以参与,大力提高了谏官的地位,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来反映当时的问题。 638年,时任礼部尚书的王珪看到诸王权势显赫,而太子却不被特殊对待,这样很可能会动摇太子的权威。 为此他专门上了道奏疏,认为:“所有官员在遇见亲王时,都必须行礼,特别是三品以上官员,作为一方巨擘,也要下车行礼,这与法规不符。” 这次唐太宗就没有立即采纳王珪的建议,而是与他进行了辩论,因为这项政策,最初就是唐太宗制定的,为的就是彰显皇室王爷的尊贵。 唐太宗一听王珪质疑自己的决策,当即脸色就沉了下来:“你这是轻视皇子,蔑视皇室尊严。” 然而王珪却毫不在意,而是据理力争:“太子作为一国储君,大臣们下车行礼,那是古已有之,是合情合理。” “可是诸位亲王却只是因为皇室血脉,就要受到朝中大臣特别是三品以上重臣的行礼,这样太子的特殊地位就无法显现,久而久之,太子的权威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动摇,于国本不利。” 而且这时魏征也在旁边打圆场,他引经据典地说道:“汉魏以前,三公的地位是高于皇子和诸位亲王的,这是法律规定的。因此三品以上官员特别是各部尚书给皇子亲王下马行礼,确实是不应该的。” 王珪又加了一句:“只有突出太子的地位,让其他皇子明白两者的不同,才能避免有些皇子有非分之想。” 李世民看到两位重臣都如此说,他也明白这是为了保证皇室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只是他为除太子外其他皇子争取来的福利被取消了,心头有些烦闷。 最终,王珪的奏章被批准了,从此三品以上朝臣只需要对太子行礼,遇到其他皇子只需要保持尊重就可以了。 为保持礼法,王珪还身体力行,在唐太宗之女南平公主下嫁自己儿子后,他一改以往必须朝拜公主的规矩,而是端坐堂上,接受公主的跪拜。 他要以此表明,在家里公婆是要高于公主的地位的。 而李世民也认可了这一举措,从那时起,公主下嫁都要跪拜公婆,这让那些娶了公主的家庭都松了口气。

0 阅读:56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