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与赫舍里氏大婚。对于这门婚事,康熙是发自内心的抗拒。在成婚的前一天晚上,他

熹然说历史 2025-04-07 22:22:35

康熙帝与赫舍里氏大婚。对于这门婚事,康熙是发自内心的抗拒。在成婚的前一天晚上,他去找祖母孝庄太后说自己不想成婚,还听说赫舍里氏长了一张“柿饼脸”,不想娶她。 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一个夏日,坤宁宫内哭声阵阵。年仅23岁的皇后赫舍里氏在产下嫡次子胤礽后,因产后大出血即将离世。康熙帝抱着面色苍白、奄奄一息的爱妻,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此刻,那个十年前抗拒成婚的12岁少年已成为一个痛失挚爱的帝王。 回望十年前,顺治帝突然驾崩,年仅8岁的康熙被祖母孝庄太后推上皇位,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人辅政。鳌拜野心勃勃,很快权倾朝野,成为孝庄的心腹大患。为遏制鳌拜集团的势力,孝庄精心筹划,决定尽早让康熙完婚。经过深思熟虑,她选中了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作为皇后人选。 "这门婚事我不想成!"成婚前一天晚上,12岁的康熙站在孝庄面前,倔强地说道。"我年纪还小,为何要急着娶妻?而且我听说赫舍里氏长着一张'柿饼脸',我不想娶她!" 孝庄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孙子,既心疼又无奈。她明白康熙抗拒的不仅是这门婚事,更是对长期以来被人摆布命运的反抗。自从登基以来,年幼的他便成为鳌拜手中的傀儡,朝中大小事务都无法做主,现在连婚姻大事也要被安排。 "熙儿,"孝庄语重心长地说,"你可知现在鳌拜已经权势熏天?朝廷大权几乎都被他掌握。太后选这门婚事,是为了拉拢索尼家族,共同制衡鳌拜。赫舍里氏不仅出身高贵,更是知书达理,定能成为你的贤内助。" 看着祖母恳切的眼神,康熙内心的抵触情绪稍有缓和,但依然不情愿。"可是祖母,我希望自己的婚姻能由自己做主。那传言中的'柿饼脸'..." "熙儿,帝王的婚姻从来不只关乎个人喜好。"孝庄打断他道,"大清江山的稳固,需要你与索尼家族联姻。至于那'柿饼脸'的传言,太后可以向你保证,那不过是有心人的造谣罢了。" 康熙低头沉默良久,最终出于对祖母的孝道和对大局的考虑,勉强点头同意了这门婚事。孝庄欣慰地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心中却也明白这个倔强的孙子内心仍充满抗拒。 次日,1665年,12岁的康熙,极不情愿地迎娶13岁的赫舍里氏。当他站在洞房中,望着眼前罩着红盖头的新娘时,心中仍充满抵触。 新婚之夜,心怀抵触的康熙站在洞房内,犹豫再三后终于抬手掀起红盖头。当他定睛一看,顿时目瞪口呆——眼前的赫舍里氏哪里是传言中的"柿饼脸"?清秀的面容,明亮的双眸,温婉的气质,与康熙想象中的形象截然不同。一瞬间,那些抵触情绪似乎有了些许松动。 然而,政治联姻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康熙的心头。婚后初期,他始终与赫舍里氏保持距离,甚至数月之久都未曾亲近过她。赫舍里氏虽然心中困惑,却并未抱怨,依然恪尽皇后职责,在宫中得体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转机出现在一个寻常的夜晚。康熙偶然进入赫舍里氏寝宫取物,发现她正低声吟诵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康熙好奇地拿过她手中的书,随口评论道:"词是好词,但李煜不是个好皇帝。" 赫舍里氏抬头,轻声回应:"这两句词名传千古,任谁读了都会心疼。" 这简单的回答却触动了康熙。"是朕这些日子让你伤心了吗?"他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愧疚。 赫舍里氏终于道出了心声:"皇上,臣妾明白您娶我进宫是为了亲政,可是臣妾进宫是一心一意想嫁给您,当您的女人啊。皇上对我说话的口气就如同对待大臣一般,我们大婚至今,您连碰都没碰过我一下,难道索尼的孙女就这么让您厌恶吗?" 康熙心中一震,第一次向她敞开了心扉:"其实朕并不讨厌你,只是朕一想起娶你是为了倚重索尼家族,朕的心里就膈应,就好像有人逼着朕爱你一样。" 这次坦诚的交流成为了两人关系的转折点。康熙看到了赫舍里氏的聪慧与真心,当晚便留在了她的寝宫。从此,两人关系日益亲密,赫舍里氏不仅是康熙的皇后,更成为他心灵的慰藉与政务上的贤内助。 1669年,在赫舍里氏的支持下,康熙终于找到时机,设计生擒了鳌拜,将其一党一网打尽,正式开始亲政。同年,赫舍里氏诞下了嫡长子,可谓双喜临门。康熙喜出望外,对这位皇子倾注了极大的疼爱。 命运却总是弄人。两年后,这位嫡长子染病夭折,年仅两岁。赫舍里氏悲痛欲绝,一度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康熙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共同度过了无数个痛彻心扉的夜晚,直到她慢慢走出阴影。 1675年,赫舍里氏再次怀孕,康熙欣喜若狂。然而,在生下嫡次子胤礽后,她因产后大出血离开了人世,年仅23岁。两人甚至没来得及说最后一句话,便阴阳两隔。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赫舍里氏去世后的三年里,康熙一共去她的墓地追思八十余次。在赫舍里氏三周年祭日,康熙更是提前一天上午就赶到爱妻的安息之地,在那里守候了整整两天才回宫。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幸运

幸运

2
2025-04-07 23:26

爱情就是这样,真正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白头偕老是多么伤心……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