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篇读书笔记,这是最近两天读的一段历史。
关于华夏民族、东夷民族,东北和山东的历史。
先说闯关东的关,也就是山海关。
山海关不是秦始皇时代建造的。
公元1381年,明洪武14年,大将徐达建立起山海关,这才有了山海关。
关外或关东也就是东北,关内和关里就是华北。
有意思的是,河南河北地区的人,去往东北,基本上走的都是陆路。胶东半岛的山东人,都是从海陆出发去往东北。出发地点比如说是青岛、蓬莱、日照、烟台、威海等。
落脚的地点是旅顺、营口、丹东等地。
闯关东不是清朝时期才有的,早在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山东半岛上的先民,也就是东夷人,就开始闯关东。
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比如肃慎系、东胡系等,都是东夷族的分支。说句再直白一点的,东北地区的那些民族,原来都是山东人。
这可不是信口雌黄,都是有文物支撑的。辽宁旅顺的老铁山遗址、内蒙古赤峰的赤峰山遗址、还有东北地区出土的石器、彩陶和礼器,都与山东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有着强烈的关联性。
那么,华夏族和东夷族,是不是一回事?至少在先秦的历史书籍里,比如尚书和左传、礼记之类的书,认为华夏是华夏,东夷是东夷。
华夏民族的代表文化:仰韶文化,活跃地点是黄河中下游地带(以河南为中心),以炎帝、黄帝的部落为主体。
东夷民族,活跃地点是山东、江淮和辽东等地,代表人物有伏羲(一说是华夏代表)、蚩尤、后羿等部落,代表的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尤其是周朝,搞了一个周礼,让东夷族群迅速华夏化。出生在鲁国也就是东夷地区的孔子,搞出来的儒家文化,反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华夏和东夷,属于同源异流,最终融合为一。
再后来,华夏民族又扩展为汉民族,汉民族从来都是文化概念,这个概念越来越扩大。
继续说东夷民族。
他们除了早期移民东北,后来已经华夏化的东夷人,还跑到了朝鲜半岛,也就是朝鲜国家的创造者箕子及其族人。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因反对纣王的暴虐,遭到纣王的惩处。
周朝取代商朝之后,他带领5000族人从山东半岛出发,跑到了朝鲜半岛,在大同江流域创立了朝鲜国。
如果从这层关系去思考,朝鲜那就是中国的亲儿子。
在此之前,平壤城外还有一座箕子的陵墓和箕子的庙。
到了1959年,志愿军撤离北朝鲜,这个陵墓以及庙宇就被拆毁,箕子朝鲜的历史史实,也被朝鲜人否认。
继续说山东和东北的关系。
很多人总是下意识认为,关外地区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一直都是,其实并非如此。
至少在明朝,关内的人,一直向东北地区移民。这里面仍然是以山东人为主。山东人为主体的汉人,是东北地区第一大民族。
而不是所谓的后金、女真。
根据葛剑雄先生写的《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野猪皮,用了33年统一女真各部。在此期间,这个屠夫,共杀害超过100多万汉人。
这些历史书上,是不讲的。
随后这帮女真的八旗军队三次攻入关内,掳走大批的汉人为奴隶,数量也超过了百万。
又杀又掳掠,结果,东北地区的汉人数量,仍然超过了女真人!
然而,他们仍然被20多万女真人所奴隶。
这就是历史,让人感觉到无语的地方。
看辫子戏,有所谓的汉族八旗。
这些汉人,早期是战争奴隶,被迫成为所谓的汉军八旗。到后来,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旗人了。
是特殊的旗人。
这是清朝初期的数量。
清朝入关之后,经过几十年的严密封锁,也就是所谓的柳条编制度,禁止汉人入关,汉人的数量下降。
到了嘉庆朝,为了安置华北的灾民,封禁政策松动,大批的汉人移民东北,汉人的数量达到150万,终于超过满人。
到了1910年,东北地区的汉人,占到了全东北地区总人口的83%,成了绝对的主体民族。
这就是人口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