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圆明园驾崩。张廷玉派人找出雍正的遗诏,大声朗读:宝亲王弘历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08 09:20:04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圆明园驾崩。张廷玉派人找出雍正的遗诏,大声朗读:宝亲王弘历……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最后张廷玉发现遗诏中竟提到了他自己,再读下去已是泪流满面。 原来,雍正帝特意留下遗诏,要求后世之君在张廷玉去世后,可以安排他配享太庙,这是作为人臣死后最高的殊荣,特别是在清朝,张廷玉作为汉臣配享太庙仅此一例。 张廷玉感念雍正帝的用心良苦,才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配享太庙一方面是对张廷玉的嘉奖与肯定,表彰其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也是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保护。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作为雍正帝的心腹大臣,位高权重,乾隆帝继位之后要树立威信,培养自己的班底,压制张廷玉是必然的选择,立下配享太庙的遗诏,至少可以保证张廷玉的身后之名。 张廷玉与雍正帝的过往,也堪称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张英也就是张廷玉的父亲曾经是皇子傅,专门教导皇子读书,因此早在雍正帝潜龙在渊之时,就与张廷玉相知,两人经常针砭时弊,发表对国家大事的意见。 张廷玉科举入仕之后,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青睐,"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 同时,康熙还经常的考校张廷玉,想要看看他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日后的股肱之臣。 当时康熙帝把张廷玉调到吏部担任侍郎,正在处理公务的时候,属下送来一份公文。 张廷玉一看便发现了错误,原本是元氏县却被改成了先民县,肯定是吏部有人故意如此,好乘机敲诈勒索,派人追查侯发现,是吏部的一个惯犯,当时的人都称之为张老虎。 听闻张廷玉要查办张老虎,各方权贵都来说情,张廷玉充耳不闻,执意将张老虎革职查办,时让都称赞张廷玉为"伏虎侍郎"。 经过九子夺嫡都惨烈斗争之后,雍正帝成功上位,在此期间张廷玉看好雍正,经常为他出谋划策。 因此,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其加官进爵,同时认为张廷玉"学问优长,气度凝端",是不可多得的辅政之才,特意授予他礼部尚书的官职,成为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后来组建军机处,张廷玉身为其中的办事大臣,将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每一次雍正帝口授片刻,张廷玉就能草拟出文件。 特别是当时边疆战事吃紧,张廷玉每日处理和批阅的公文就高达数百件,不得不在回家的路上,在轿子里面办公,以便及时准确的拿出意见。 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遭受世人的质疑,一些宗室也经常和雍正作对,加上雍正是一位有抱负的皇帝,决心惩治贪污,厉行改革。 这种与天下人为敌的做法,让很多大臣望而却步,但是张廷玉却不以为然,他与雍正的想法不谋而合,始终坚定的支持雍正帝,帮助雍正帝重整朝纲。 历朝历代继承人的问题都是极其敏感的话题,雍正帝就饱受九子夺嫡所带来的痛苦,兄弟反目,合法性受到质疑,成为他内心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此,雍正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以后不再公开设立皇太子,而是等到驾崩之后才真相大白。 其诏书一式两份,一封放于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一封皇帝保存。 由于此制度是初创,选定御前大臣来执行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弥留之际,雍正帝首先想到的就是由张廷玉来执行,由此可见张廷玉在雍正心中的地位。 雍正驾崩,乾隆登基之后,国事繁重,需要张廷玉这样的老臣来辅佐,但是随着乾隆帝羽翼渐丰,慢慢的,他对张廷玉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特别是张廷玉晚年的时候,十分固执和容易激动,当时与张廷玉作对一辈子的鄂尔泰病逝,乾隆让衲亲取代了他的位置。 按照惯例,张廷玉的行走位次一个比衲亲要前,综合考虑后,乾隆帝将衲亲排在前面,这让张廷玉十分的不满,同时也加剧了满汉的斗争大臣之间,许多满族大臣经常在乾隆面前诋毁张廷玉。 加上乾隆帝提出的"三老五更"古礼和改革科举制度,统统被张廷玉否决,无论乾隆如何解释都不肯松口,最终导致君臣二人关系走向破裂。 乾隆十五年的时候,乾隆帝开廷议,公开表明剥夺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又将御赐之物通通收回。 不久之后,在羞愤当中张廷玉去世,或许是念及张廷玉的功劳,在其死后乾隆帝依旧命他配享太庙,也算落得个善始善终。      

0 阅读:1329

评论列表

用户88xxx67

用户88xxx67

3
2025-04-08 16:15

清世宗能得贤臣,因为是性情中人。清高宗人品就差远了,多猜忌尚权谋,所驭尽是奴才,虽才高多能亦是如此,即便是亲子也是百般刁难诘责,连皇储登位也是诟病不已,其庙号就可知了!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