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从“关猛”到铁血将军的戎马人生 秦岭北麓的黄土高原上,走出过一位令日军闻

乃婕 2025-04-09 12:03:18

关麟征:从“关猛”到铁血将军的戎马人生 秦岭北麓的黄土高原上,走出过一位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关猛”。作为黄埔一期生的关麟征,自投身军旅便将“猛”字刻入骨髓——32岁即升任第52军军长,成为黄埔系中最年轻的将领之一,这份胆识与锐气,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化作了让敌人胆寒的锋芒。 1933年古北口战役,身为师长的关麟征亲率敢死队冲锋,被日军刺刀划开左脸仍死战不退,最终以重伤换得阵地不失。此战过后,“关猛”之名响彻全军。1938年台儿庄战场,他率部在邳县阻击日军精锐,凭借机动灵活的战术将敌人拖入拉锯战,为李宗仁部合围创造战机。时人评价:“关麟征的52军,就是战场上的救火队,哪里危急就扑向哪里。” 武汉会战期间,升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关麟征正值壮年,指挥十余万大军在鄂南山区布防。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他亲临前沿阵地部署,用“阵地在人在”的死命令筑起防线。某日夜袭作战中,他手持冲锋枪带头冲锋,子弹擦过耳际留下永久伤痕,却换得歼敌数千的战果。这样的狠劲,让他麾下的部队成为抗战史上战绩最辉煌的“铁军”之一。 1949年,关麟征选择赴香港定居,告别了征战半生的疆场。1980年病逝前,医生在他身上发现14处深浅不一的弹伤:左肩嵌着古北口战役的弹片,右腿留着台儿庄的枪疤,背部还留着武汉会战的灼伤——这些伤痕如同勋章,诉说着一位军人的热血岁月。临终前,他常抚摸着旧军服上的中将肩章低语:“军人最好的归宿,本应是战死沙场啊。” 从黄土高原走出的农家子弟,到饮马长江的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的一生是中国军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实写照。他用“猛”字诠释着军人的担当:猛在冲锋时的舍生忘死,猛在指挥时的果决刚毅,更猛在面对民族危亡时的赤子忠诚。当岁月褪去硝烟,那些布满伤痕的身躯,永远是抗战史上不倒的丰碑。#春日生活打卡季# #造就抗日英才# #谈一谈抗战历史#

0 阅读:0
乃婕

乃婕

乃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