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5钢盔下无懦夫,德械师(四)
范弗里特的饭量
2025-04-09 15:02:14
但因财力有限以及军事工业薄弱。国民政府无法组建60个国防师。到了1935年在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接替塞克特,法肯豪森不仅继续推进塞克特的改革计划,还倡导国民政府自行发展军事工业,以最终完成自给自足的目标。
按照法肯豪森的建议,国民政府需要整改60个师及10个重炮兵团。每个师管辖1个炮兵营、1个战车防御炮连、1个高射炮连,团直属1个步兵炮连、1个小炮连。完成这一整改,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就需要240门,这还不算别的轻、中型火炮,这些武器绝大部分要从德国进口。轻武器上,根据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的图纸仿制出了的中正式步骑枪。之后,国民政府又成功仿制出捷克式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二四式重机枪)和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等步兵武器。
但由于综合国力限制,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仅调整了30个步兵师。这30个步兵师因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官兵头戴德国M35钢盔并装备及少量的德式武器,因此日后被称为“德械师”。
根据塞克特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之方案,全国60个师称之为整编师。193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由于此时这1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调整师。除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全部按照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与国军其他师级部队全不相同。
1935年3月1日,陈诚被任命为陆军整理处处长,负责具体的“调整”事宜。但要在100多个陆军师中挑选出10个师进行“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央军嫡系部队最好是全部入列,但又不能不兼顾那些杂牌部队。毕竟不能落人口实,不然今后还有什么杂牌部队会为中央军卖命呢?在这种想法下,每一期的调整师都会留出一个名额给杂牌军,以堵众军之口。同年7月,经过陈诚的“严格筛选”,第一批调整师应运而生。(待续)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