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袁世凯把儿子叫到床前:你不要送葬,拿枪打死穿红衣服的人。 年轻时的袁世凯对武学与兵书情有独钟。 1873年,家族的经济困境迫使他回到故乡河南。 在叔叔的支持下,袁世凯被送往北京读书。 尽管他花费了四年时间苦读,最终却屡屡落榜。 袁世凯开始对传统的科举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甚至将“四书五经”焚烧一气。 于是,他投身山东督军吴长庆门下。 刚开始,他在吴长庆的幕府里担任幕僚。 1882年,当朝鲜发生政治变故,袁世凯随同吴长庆前往朝鲜。 正是这段经历,使得他成为了清朝改革派的重用之人。 随着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袁世凯被委以重任,开始负责训练清朝新军。 袁世凯依据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制度,着手进行新军的建设。 很快,他所训练的北洋新军在国内外都获得了高度评价。 然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开始投靠慈禧太后。 随着李鸿章去世,袁世凯逐渐成为清朝最后的军事大权拥有者。 1901年,他被清朝政府调入京城,担任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 尽管在任职期间屡次遭到弹劾,并且最终被排挤出朝堂,袁世凯依旧不慌不忙。 果然,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袁世凯被紧急召回,命令他出面镇压义军。 袁世凯暗中与革命党领导人孙中山进行谈判。 在清朝最终覆灭后,袁世凯成功利用这一时机,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 然而,随着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的名声迅速下滑。 与此同时,他原本的支持者,尤其是日本,开始与他疏远。 袁世凯也感染了尿毒症,病情迅速加重。 1916年,他在病榻上开始安排后事。 袁世凯叮嘱儿子袁克定,要特别注意段芝贵的行踪。 段芝贵是袁世凯的义子,曾在袁世凯权势最盛时投靠他,并为袁世凯搜集美女,甚至每天早上都去请安。 段芝贵依附于袁世凯期间,屡屡为非作歹。 袁世凯深知段芝贵若一旦继承其权力,必定会作乱。 袁世凯在临终时特别告诫儿子,在自己的葬礼上射杀穿红衣的段芝贵。 当袁世凯去世后,段芝贵如约穿着红色衣服参加葬礼,袁克定察觉到父亲遗言中的警告,毫不犹豫地开枪射杀了段芝贵。 杨度也是袁世凯生前惦记的人之一。 临终前,一句“杨度误我”几乎是他最后的遗言。 他在死前将所有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曾经支持他复辟帝制的杨度。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成为清朝末期最具权力的官员之一。 1913年,在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最终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然而,袁世凯的心中始终不满足,他决心复辟帝制。 袁世凯依靠了多个政治力量的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杨度。 杨度是一位深受袁世凯欣赏的知识分子。 早在清朝末年,杨度的政治主张曾深受袁世凯的认同。 1912年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后,杨度被任命为参政院参政,并大力推动一系列符合袁世凯政治理念的举措。 随着袁世凯向帝制靠拢,杨度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复辟帝制的论调,还成立了“筹安会”。 然而,自宣布称帝以来,袁世凯遭遇了空前的压力。 乃至身边的亲信也逐渐疏远他。 尽管如此,袁世凯始终未能放弃复辟梦想。 1916年,袁世凯因病情恶化无法处理政事。 在袁世凯临终时,国会的解散和各项改革让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 临终之际,他不仅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杨度,还对自己的政权进行了自我辩解。 袁世凯去世后,继任大总统的黎元洪立即开始严厉打压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力量。 杨度作被迫撤离北京,带着家人逃到了天津租界。 随后,杨度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读书与思考中,他的思想逐渐转转变。 尽管曾多次与孙中山就革命与保皇的争论发生过激烈的辩论,但杨度始终没有选择加入革命阵营。 1917年张勋发动复辟失败后,杨度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坚持的君主立宪的理想已无法适应时代,最终他转向了对佛学的研究。 1918年,随着北洋政府发布的特赦令,杨度得以恢复自由,并返回北京。 他期望通过佛学的修习,解脱自己内心的苦闷。 五四运动爆发,杨度深受震撼。 此后孙中山的支持者前来寻求他的帮助,他并未加入国民党,却以非正式的方式支持孙中山。 1925年,孙中山去世。 杨度深知,孙中山的遗志若不延续,中国的未来将更加渺茫。 此后,在潘汉年的引荐下,杨度最终接受了共产党的理念,并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利用自己复杂的交际网,为党组织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情报。 1931年,他因病去世。
临死前,袁世凯把儿子叫到床前:你不要送葬,拿枪打死穿红衣服的人。 年轻时的袁世凯
历史档案揭秘
2025-04-09 15:48:56
0
阅读:50
zht
写的是什么思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