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感叹:钻石卖不动了。犹太人用编了几十年的文案,骗了全世界,如今被我们的人工钻石打回原形,再也不复往日的风光。 20世纪初,南非的钻石矿产资源丰富,戴比尔斯公司抓住机遇,逐渐建立了对全球钻石市场的垄断地位。这家由Cecil Rhodes创立的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战略眼光,迅速成为世界钻石交易的中心。在戴比尔斯的发展过程中,犹太裔商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安特卫普、纽约、特拉维夫等世界主要钻石交易中心建立了紧密的商业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戴比尔斯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精明的市场策略来维持钻石的高价值。他们通过严格控制钻石供应量,人为制造稀缺感,即使在钻石实际产量充足的情况下,也会囤积大量原石,仅向特定批发商配给有限数量。甚至建立了复杂的评估体系和独特的销售渠道,使普通消费者难以判断钻石的真实价值。 钻石作为婚姻承诺象征并非由来已久的传统,而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被刻意打造出来的消费文化。1938年,戴比尔斯与美国著名广告公司N.W. Ayer建立合作关系,启动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营销活动之一。" 钻石产业还精心利用电影、名人代言和社交媒体等多元化渠道来传播钻石文化。好莱坞电影中闪耀的钻石首饰,名人婚礼上的巨大钻戒,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钻石等于永恒爱情"的集体意识。 在闪耀光芒的钻石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历史。非洲国家如塞拉利昂因丰富的钻石资源而遭受了持续多年的内战,这场始于1991年、持续了11年的冲突造成20多万人死亡,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流离失所。叛军强迫当地民众在恶劣条件下开采钻石,稍有懈怠便会遭受残忍惩罚,甚至被砍去双手。这些沾满鲜血的"冲突钻石"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国际市场,最终被加工成闪耀在无数恋人手指上的订婚戒指。 除了人道主义灾难外,钻石交易中的不透明定价机制也是一大问题。钻石的实际开采和加工成本远低于其最终零售价格,其中的巨大差价大部分被钻石商所攫取。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不仅撤走了在华专家,还切断了对中国的钻石供应线。这一举动使中国的精密机械、石油开采、冶金、电子工业等众多领域面临停工危机。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决定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不再依赖国外供应。 同年10月,国家批准了121人造金刚石课题,由北京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合成装置设计与制造,工艺技术则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模具膜削研究所(简称"郑州三磨所")负责攻关,地质部科学研究所负责高温高压测试。 经过五年艰苦攻关,1965年8月,中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六面顶压机成功安装完成。这台设备能够创造出温度高于1400度、压力超过5GPa的极端环境,模拟地球内部形成天然钻石的条件。次年投产后,首年产量达到1万克拉,1968年更是攀升至6万克拉,为中国工业发展解了燃眉之急。 从小试牛刀到规模化生产,中国的人造钻石产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2001年,中国人造金刚石产量达到16亿克拉,规模已相当可观。到2017年,这一数字更是暴涨至惊人的250亿克拉,占据全球人造金刚石市场90%的份额,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 从物理和化学特性来看,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没有本质区别,两者的基本成分都是碳结晶。在光学性能、硬度、热导率和化学稳定性等各方面,人造钻石完全可以媲美甚至优于天然钻石。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在2018年的珠宝指南中删除了钻石定义中的"自然"一词,不再推荐使用"Synthetic"(合成)来称呼实验室生产的钻石,从官方层面认可了人造钻石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人造钻石在价格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同等品质的人造钻石价格仅为天然钻石的30%-40%,某著名钻石公司被迫以一克拉5500元的"骨折价"推出自己的人造钻石品牌。此外,人造钻石还规避了"血钻"问题,在道德和环保层面具有额外价值。 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人造钻石,传统钻石巨头戴比尔斯集团已显露疲态。其2019年9月财报显示,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滑39%,这一断崖式下跌迫使其不得不下调原钻价格以减缓销售颓势。 消费者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人造钻石首饰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中国人造钻石的性价比还将进一步提高,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除了首饰市场,人造金刚石在航天、激光器、精密光学仪器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样广阔。中国正在积极调动力量进行攻坚,不断提升人造钻石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努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传统钻石商而言,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几十年精心构建的钻石神话正在崩塌,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钻石恒久远"的营销口号。
犹太人感叹:钻石卖不动了。犹太人用编了几十年的文案,骗了全世界,如今被我们的人工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4-09 17:52:2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