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画家张大千不顾劝阻,执意选择南渡。他仅有三张飞往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第三任妻子徐雯波和幼女匆匆登机,随身携带了几十幅临摹敦煌的壁画,晚年颠沛流离。 1949年的中国,正处于内战白热化阶段,国民党节节败退,大陆局势动荡不安。张大千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画家,早已名满天下,他的画作被无数人追捧,生活本可以过得安稳。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他却选择了离开。有人说,他是怕战乱波及,担心自己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也有人猜测,他对国民党政权还有一丝希望,想跟着去台湾谋个安稳。但这些说法都太表面了。 其实,张大千南渡的决定,跟他个人的性格和经历脱不开关系。他是个艺术家,但绝不是那种只知道风花雪月的人。他骨子里有股倔劲儿,认定的事儿谁也拉不回来。早在1941年,他就带着学生跑到敦煌,住了两年多,临摹了数百幅壁画。那时候条件多艰苦啊,风沙满天,吃饭都成问题,可他愣是咬牙坚持下来了。这说明啥?他对自己艺术的执着,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1949年,战火烧到家门口,他最担心的,恐怕不是命,而是那些珍贵的画稿和艺术追求。南渡,可能是他觉得唯一能保住这些东西的路。 再说,当时劝他的人不少,朋友、学生、家人都觉得这时候走太冒险。可张大千偏不听,他心里那杆秤早就称好了:与其留在大陆担惊受怕,不如搏一把,去台湾还能喘口气,继续画画。这决定虽然冒险,但对他来说,艺术比啥都重要。 张大千带着妻子徐雯波和幼女上了飞机,手里那几十幅敦煌壁画临摹稿是他最值钱的东西。可到了台湾,他才发现,日子远没想象中好过。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经济一塌糊涂,物价飞涨,生活艰难。张大千虽然有点名气,但画画这行当,在乱世里哪能立刻变现?他不像有些人,能靠投机钻营混饭吃,他只能靠卖画糊口。 更糟的是,他后来没在台湾待多久,又辗转去了香港、印度、阿根廷,最后定居巴西。这一路颠沛流离,身体也垮了,眼睛还出了毛病。晚年他常说,自己是“流浪画家”,这话听着挺洒脱,可背后是多少无奈啊。有人可能会问,他南渡不是为了保住艺术吗?怎么还落得这么惨?其实,这恰恰说明,艺术这条路,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他选了这条路,就得付出代价。 再说说那几十幅敦煌壁画临摹稿。这可不是随便几张纸,而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可惜很多已经风化剥落。张大千当年去临摹,就是想把这些东西抢救下来。他花了两年多时间,一笔一笔描摹,连颜色搭配都尽量还原。那几十幅稿子,是他用命换来的。 南渡时,他带着这些稿子,等于带着自己的心血。他知道,这东西不光是艺术品,更是文化的根。要是留在大陆,万一战火烧到,谁敢保证这些稿子能保住?他选择南渡,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后来,他把不少临摹稿带到海外展览,让外国人也见识了中国艺术的厉害。这事儿说起来挺牛,但对他个人来说,却是个沉重的担子。 张大千这辈子,最大的矛盾就是艺术和生活怎么选。他要是只想着安稳日子,完全可以留在大陆,或者早点找个太平地方隐居。可他偏不,他宁可颠沛流离,也要守着自己的画笔。这选择看着挺浪漫,但落到实处,太苦了。 有人说他自私,觉得他为了艺术抛下太多东西,比如前两任妻子和孩子。可换个角度想,他这人压根儿就没把自己放第一位。他的世界里,艺术才是老大。他南渡也好,流浪也好,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画活下去。晚年他眼睛不好,还硬撑着画画,甚至搞出了“泼彩”这种新风格。这说明啥?他到死都没放下艺术。 张大千1983年在台北去世,留下的画作和临摹稿成了艺术界的宝藏。他的南渡决定,到底值不值?有人觉得值,他保住了敦煌壁画的精髓,还让中国画在海外扬名;也有人觉得不值,晚年那么苦,甚至连故乡都没回去看看,图啥呢?
1949年画家张大千不顾劝阻,执意选择南渡。他仅有三张飞往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第
历史海大富
2025-04-09 19:23:48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