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9日,傅作义将军宴请从葫芦岛飞到北平的杜聿明。席间,傅将军说,8

历史海大富 2025-04-11 19:24:48

1948年11月9日,傅作义将军宴请从葫芦岛飞到北平的杜聿明。席间,傅将军说,8日晚何基沣、张克侠率冯治安部火线起义,这让杜聿明内心感到非常恐惧:徐蚌会战已经打响,蒋氏一定会让自己去徐州送命,不去则违抗军令,去则大势已去,毫无办法。 1948年的中国,局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国共两边的较量到了白热化,尤其是徐蚌会战(也就是淮海战役),直接成了决定谁主沉浮的关键。11月9日这天,杜聿明从葫芦岛飞到北平,本来是想喘口气,结果傅作义一顿饭把他推到了悬崖边。何基沣和张克侠的起义,就像一颗炸弹,把杜聿明的心理防线炸得稀巴烂。这俩人可不是小角色,他们带着冯治安的部队在前线倒戈,直接让国民党在徐蚌会战里的布局雪上加霜。 先说说背景。徐蚌会战是1948年11月6日正式打响的,国民党这边投入了80多万兵力,想跟解放军硬碰硬。蒋介石当时把宝全压在这场仗上,希望能守住中原,保住长江以南的地盘。可解放军这边也不含糊,60万部队加上民兵支援,打得有声有色。何基沣和张克侠的起义,发生在11月8日,他们带着第59军和77军的2万多人,直接在贾汪和台儿庄一线投了共。这一下,国民党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后方补给和指挥全乱了套。 杜聿明听到这消息,心里肯定翻江倒海。他是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带兵打仗经验丰富,之前在东北跟林彪交手,虽然吃了败仗,但好歹全身而退。可这次不一样,徐蚌会战的规模和意义,完全不是东北能比的。傅作义在宴会上这么一说,等于是提醒他:前线已经顶不住了,蒋介石还指望你去救火,可这火救得了吗?更别提何基沣、张克侠的倒戈,说明军心已经散了,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谁还愿意死心塌地卖命? 再看杜聿明的处境。他不是没脑子的人,战场上的局势他看得门儿清。徐蚌会战刚开始几天,解放军就占了上风,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围,黄维的第12兵团也迟迟赶不到战场。何基沣他们的起义,更是让国民党少了一块重要拼图。杜聿明心里估计已经有了判断:这仗没法打,大势已去。可蒋介石那边呢?老蒋是个死脑筋,认准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肯定会逼着他去徐州收拾烂摊子。不去吧,那是抗命,按军法得枪毙;去吧,十有八九是送死。这两难的抉择,搁谁身上都得崩溃。 傅作义这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北平请杜聿明吃饭,表面上是叙旧,实际上可能是想探探口风。傅作义当时控制着华北几十万部队,蒋介石对他又信任又忌惮。何基沣、张克侠是他的老部下,他们起义,傅作义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听到。有人说他早就知道,甚至可能是默许的,毕竟他后来也选择了跟解放军谈判。这顿饭,他告诉杜聿明这个消息,到底是想拉杜聿明一把,还是单纯看热闹,谁也说不清。但对杜聿明来说,这消息就是晴天霹雳,直接把他逼到了绝境。 从历史来看,杜聿明最终还是去了徐州。11月10日,蒋介石果然下了命令,让他接管徐蚌会战的指挥。可他到徐州的时候,仗已经打得一塌糊涂。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黄维兵团也被围,杜聿明自己带着邱清泉、李弥几个军想突围,结果在陈官庄被解放军包了饺子。1949年1月10日,他被俘,彻底结束了军人生涯。回头看,他其实没得选。蒋介石的命令是铁板钉钉,不去是死,去也是死,只不过去还能拖延一下时间。

0 阅读:76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