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清华才子朱湘将一根香蕉往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塞,婴儿哭了七天七夜后被活

牧童的娱论 2025-04-10 11:58:44

1933年,清华才子朱湘将一根香蕉往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塞,婴儿哭了七天七夜后被活活饿死,妻子刘霓君得知后歇斯底里的大骂朱湘是疯子。   1933年,在上海一间破旧的屋舍内,一位衣衫单薄的女子跪倒在襁褓前,眼神涣散,泪水早已干涸。   襁褓中,是她那尚未满周岁的儿子,面色灰白,早已气绝身亡,而致命的凶器,竟只是一根香蕉。   那个杀死婴儿的,不是刀剑,也不是瘟疫,而是一个诗人父亲朱湘。   他曾是清华园最耀眼的才子之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大学群星璀璨,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争鸣其间,而朱湘以诗才斐然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热烈真挚,被称为“人间李白”,但其桀骜不驯、极端个性也让他屡屡与体制冲突。   他拒绝早课,说“天才的灵感不在清晨”,他讨厌校规,最终愤然离开清华。   后来,他任教于安徽大学,却因为“性情乖张,视制度如敝履”而辞职,他一直宣称:“我只为诗而活,不为俗世低头。”   可就是这样一个只肯为诗负责、不肯为现实妥协的男人,却最终被生活打回了底层。   1933年,他与妻子刘霓君迁居南京,诗作不畅,生活捉襟见肘,靠着稿费根本养不活一家三口。   刘霓君出身普通,学历不高,但性格坚韧,为了维持生活,她放下文雅气质,到纺织厂做工,每天凌晨出门,黄昏下班,一个星期只能回来一次,工钱微薄却是唯一收入来源。   她希望丈夫能暂时放下“诗梦”,照顾孩子。可朱湘却只想“清静写诗”。   孩子出生后,朱湘对育儿几乎毫不上心,他嫌喂奶麻烦,讨厌孩子哭闹,甚至责怪孩子“扰乱诗思”。   那天早晨,孩子哭得厉害,他一脸不耐烦地从桌上拿起一根香蕉,粗暴地撕开,硬塞进婴儿口中,想当然地以为“软食”能省下麻烦。   孩子根本吞咽不了,呛咳不止,他开始拒绝进食,连水也不喝。   朱湘却毫不在意,甚至冷冷说:“饿一饿,他就知道吃了。”他继续伏案写诗,对孩子的哀鸣充耳不闻。   第七天清晨,孩子彻底停止了呼吸,襁褓中,一具冰冷的小小尸体,一张因干渴与痛苦而扭曲的小脸,是这场“诗人梦”的代价。   刘霓君疯了一般地扑向朱湘,失控大骂:“你是疯子!你杀了我们儿子!”   而朱湘,却只是默然,过了很久,才慢慢写下诗句:“一声未了入长梦,化作白蝶绕书灯。”   消息传出,文坛震惊。有人怒斥他“以诗为名杀子”,也有人试图为他开脱,说他“精神有恙”。   但无论如何,这不是意外,而是一个不肯承担责任的男人,亲手酿下的悲剧。   数月后,朱湘陷入癫狂。他夜夜梦见儿子啼哭,白日自语“他还活着,只是去了别的世界”。   妻子也因为他神经失常决定带着仅存的孩子离开这个家,朱湘知道这一切都是自找的,无可奈何。   他一路辗转,走遍了周围的所有城市,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最终选择回到上海。   他身穿单衣,手持诗稿,独自走到水边,留下遗书。   “世事如绊,诗是唯一的真。我非父,唯诗人。”   随即投水自尽,年仅29岁,他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时,手中还攥着诗稿。   这是一场才子的毁灭,也是一场亲情的坍塌,朱湘死了,但他的故事却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令人战栗的一笔,他反叛清华,不为制度低头。   拒守规矩,不肯在大学里当“打卡先生”,他追求自由,追求诗,却在现实生活中连最基本的责任也不愿承担。   刘霓君的人生也随之崩塌,她后来选择遁入空门,最终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如今再看朱湘,已无法单纯以“疯”或“才”来评判,他既是诗坛的异才,也是现实的逃兵。   他试图用诗击穿现实,却最终被现实吞没。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朱湘    

0 阅读:30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