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帮卫立煌突围,战后,卫立煌对杨勇说:“你们这个团,算是报废了!”杨勇解释:“阻击日军的,只有一个连!”听了这话,卫立煌愣住了! 1913年10月28日,杨世峻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一个普通的家庭中。 杨勇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几经生死考验,身上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五次负伤却始终坚守战场。 毛泽东曾在1935年6月对杨勇做出高度评价,在一座寺庙前,他拍着杨勇的肩膀称赞道,杨勇是一员猛将,关键时刻有一股子虎劲。同年10月19日,毛泽东再次表扬杨勇,说他文武双全,是个好同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勇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与团长李天佑一起,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 不久后,杨勇晋升为686团团长,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1938年3月下旬,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率领指挥机关东渡黄河时,在大宁地区不幸遭遇日军伏击。面对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卫立煌部队陷入危险境地。在这紧急关头,卫立煌顾不上平日与共产党的种种分歧,向八路军115师发出了紧急求援信号。 卫立煌的求援对八路军来说既是考验,也是展现自身实力和合作诚意的机会。115师接到请求后,立即决定派兵支援。 杨勇临危受命,率领686团3营10连前去掩护卫立煌部队突围。这支精锐的八路军连队,即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阻挡日军的钢铁长城。 面对强大的日军压力,杨勇沉着冷静,凭借丰富的战场经验和灵活的战术指挥,率领这支精干的队伍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血战。 杨勇接到掩护卫立煌部队突围的任务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他带领的3营10连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战士。 战斗打响。日军不断向防线发起猛烈攻击,他们显然没想到会在这里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杨勇沉着指挥,灵活调整防线,在敌人攻势最猛的地方及时增援。 一名叫王大柱的机枪手,在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当日军向他的阵地发起冲锋时,他沉着冷静,等敌人进入最佳射程才开火,一梭子弹扫倒一排敌人。弹药用尽时,他毫不犹豫地抱起机枪,与冲上来的日军展开肉搏。 另一位名叫李铁生的战士,在掩护战友撤退时,独自阻击一队日军。他借助有利地形,先后击退敌人三次冲锋,直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才壮烈牺牲。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杨勇带领的这个连成功地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为卫立煌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当卫立煌的部队安全撤出战斗区域后,杨勇才指挥战士们有序撤退,完成了这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斗结束后,卫立煌来到杨勇面前,神情复杂地看着这支伤亡惨重的队伍。他摇着头对杨勇说,看来这个团算是报废了,语气中既有感激也有惋惜。想不到杨勇却平静地告诉他,阻击日军的其实只有一个连的兵力。 听到这个答案,卫立煌愣住了,他难以置信地环顾四周,直到亲眼确认确实只有一个连的战士在整理队伍,才不禁连声称赞:"八路军真能干!八路军真能干!"。 这次成功的掩护行动,不仅赢得了国民党军队的尊重,也为杨勇赢得了更多的军事威望。此后,他继续在抗日前线发挥着重要作用。1938年9月20日,杨勇率686团在吕梁地区薛公岭东南汾阳县王家池附近公路两侧设伏,伏击日军。 当日军800余人进入伏击区后,杨勇指挥部队突然开火,一部拦头击尾,主力从中分割,与685团协同作战,仅一小时就将日军大部歼灭,日军指挥官山口少将当场毙命。 在那段时期,杨勇指挥部队三次伏击日军,三战三捷,共歼敌12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令驻守汾阳城的日军惊慌失措。日军甚至派人送来挑战书,邀请八路军在特定地点"决一雌雄",试图改变游击战的局面。 面对敌人的挑战,杨勇只是笑着表示,打仗就是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对于这种愚蠢的挑战,只需一笑置之。
1937年末,八路军战士在一处房子内发现了一伙被冻成冰雕的日本兵,他们继续向前走
【7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