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5日,国民党上将刘汝明的亲信陈玉书,在乘车去蚌埠时,强行冲过了警戒卡。刘峙大惊失色,派一营人包围了刘汝明的指挥部。 1948年12月15日,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已经焦头烂额,蚌埠一线是他们苦苦支撑的防线之一。这天,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刘汝明的亲信、五十五军副军长陈玉书,在执行任务时强行冲过了李延年第六兵团九十六军设下的警戒卡。消息传到刘峙耳朵里,这位徐州“剿总”总司令立刻炸了锅,下令调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了刘汝明的指挥部。这事乍一看像是误会,但背后藏着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影子,值得细细琢磨。 陈玉书是谁?他是刘汝明的得力助手,五十五军副军长,平时干活果断,但脾气也不小。那天他奉命去蚌埠处理军务,开着军用吉普车风风火火就上了路。结果在警戒卡前被卫兵拦下盘查,他心里估计不痛快:老子是副军长,刘汝明跟李延年平级,凭啥这么查我?一气之下,他直接踩油门,撞开路障就跑了。这举动在当时可不小,卫兵傻眼了,消息很快就捅到了刘峙那儿。 刘峙当时正忙着应付淮海战役的烂摊子,手下部队被解放军打得七零八落,士气低得不行。他本来就对刘汝明有点不放心,毕竟一个是黄埔系的自己人,一个是西北军出身的外来户,派系不同,心结早就有。陈玉书这么一闹,刘峙脑子里可能蹦出了最坏的想法:刘汝明是不是有啥打算?这时候调兵包围刘汝明的指挥部,既是敲打,也是防患未然。指挥部在蚌埠郊外一个面粉厂,刘峙派去的那个营把那儿围得死死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刘汝明听到这个消息,没急也没跳,反而显得很沉得住气。他1895年出生在河北昌黎,早年跟着冯玉祥混西北军,靠胆子大和脑子活爬到上将的位置,统领第八兵团,驻守蚌埠一线。这人打过不少硬仗,见识过大风大浪,知道这时候跟刘峙硬碰硬没好果子吃。他选择先稳住,等着看刘峙下一步怎么出牌。第二天,刘峙亲自跑来面粉厂,表面上说是误会,还赔了礼。刘汝明也顺着台阶下,接受道歉,双方握手完事。可这事真就这么简单吗? 这场风波其实不是孤立的,根子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问题。刘峙是蒋介石的亲信,1892年出生在江西吉安,保定军校毕业,又在黄埔军校当过教官,属于正宗的黄埔系。刘汝明呢?西北军出身,跟冯玉祥的部队一起打天下,跟蒋介石的关系没那么铁。两人的路子不一样,平时就有点互相看不顺眼。淮海战役打到这个份上,大家都压力山大,派系之间的信任本来就脆弱,陈玉书这一冲卡,等于给这堆干柴点了把火。 这时候还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孙良诚,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之前投过解放军,后来又想拉刘汝明下水。刘汝明看穿了他的心思,没上套,反而把他留在身边稳住。孙良诚的两个手下周镐和王清瀚被刘汝明送给了刘峙,刘汝明还试着求情,可惜没保住他们的命。孙良诚后来在上海解放时被抓,送到战犯管理所改造,两年后病死了。这事虽然跟陈玉书冲卡没直接关系,但也说明当时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谁都信不过谁。 陈玉书冲卡这事,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党高层在危急时刻的互相猜忌。刘峙反应这么大,不光是因为陈玉书的鲁莽,更是他对刘汝明的不放心。包围指挥部这一招,既是给刘汝明下马威,也是给自己壮胆。可刘汝明的冷静处理,又让这场对峙没闹出更大的乱子。国民党内部这种派系倾轧,在淮海战役这种关键时候暴露出来,等于自己给自己挖坑,离失败也不远了。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彻底收尾,国民党军大败。刘汝明带着残部撤出蚌埠,没接受解放军的劝降,跟着蒋介石跑去了南方。10月17日,他登船去了台湾,部队在高雄港被缴了械,他也开始了隐退生活,1975年在台湾去世。刘峙呢?战役失利后也去了台湾,继续混了几年,1971年病死。陈玉书后来的下落没太多记载,但这事之后,他估计也消停了不少。 1948年12月15日的这场小风波,在整个淮海战役里不算啥大事,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民党内部的乱象。西北军和黄埔系的矛盾、将领之间的不信任,再加上战场上的连连失利,这些问题攒一块儿,国民党想不输都难。这件事虽然没直接改变战局,却是个缩影,提醒我们历史的走向往往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
1949年初,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拒绝了程潜的起义邀请,程潜语重心长的对张镇说道: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