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位侗族姑娘因为长得太美,被印到人民币上,可她却穷困潦倒,还失去了长达16年的低保,网友:“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 (信息来源:2017-08-25 红星新闻——“人民币女孩”的真实人生:曾是村寨一枝花,好好种地带孙儿) 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发行,侗族女孩的侧面像映入人们的生活,彼时,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在中国大地蓬勃涌起,新版人民币寄托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期望,而她作为“人民币女郎”,代表着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的时代气息。 这个美丽的侧面像,来自于画家侯一民1977年在贵州山区的一次偶遇,当时只有十六岁的石奶引,穿着侗族节日盛装,在热闹的集市上,被侯一民一眼发现并邀请画像。 她那种浑然天成、不做作的美丽,和周围简朴的环境融为一体,深深吸引了艺术家侯一民,他用速写把这个令人感动的瞬间记录下来,他当时也许没料到,这幅画作后来竟然变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石奶引被称为“人民币女郎”,可这并未改变其贫困状况,她仍住在简陋土房,一如既往地在农田辛勤劳作,为了养家糊口而努力,而且,她和丈夫石学海的婚姻并非像新闻里描述的那样充满爱情,而是传统的父母包办,他们在婚礼当天才第一次相识。 婚后,石奶用她那一双巧手,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织布染布,增加家庭收入,她勤劳能干,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默默付出,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她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家创造更好的生活。 石奶引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未曾知晓自己登上了人民币而小有名气,直到2010年,她才偶然发现人民币上的女孩形象居然是自己。 就算这样,她的心态还是非常平和,依旧过着平淡而重复的生活,让人觉得有些意外的是,尽管她因为人民币图案有了名气,但因为政策的变化,失去了长达十六年的低保,这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伴随声名而来的,还有一些误解,很多人以为她很有钱,写信来寻求经济帮助,却不知道她自身也面临困境,同样需要帮助。 石奶引把这些信件都好好保存着,或许是因为她也想尽力帮助别人,但现实是,她有心无力,只能默默地把这些求助信珍藏起来,这份无法施以援手的无力感也深深地埋藏在她心底。 石奶引的生活在2017年迎来转机,那一年,果树种植专家凌裕平在贵州参与扶贫工作,偶然听说了石奶引的故事,了解到这位曾经登上人民币的女性,如今却面临困境,石奶引的遭遇深深触动了他,凌裕平的出现,给石奶引原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希望。 他指导石奶引发展稻田鱼虾与林木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又引进香水柠檬种植,借此,他助力石奶引一家及整个村子脱贫致富。 石奶引现在已经摆脱了贫困,但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每天都在田地里努力工作,她的经历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起落,更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她曾经被时代选中,也曾被时代忽略,但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重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深感石奶引的故事着实令人慨叹,她乃第四套人民币一元纸币头像原型,或许本以为生活会有所不同呢,但实际上,她依旧过着平凡而朴实的农妇生活,每天放牛、做饭、养鸡鸭,这些日常琐事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她不因为自己的“名人”身份而有所改变,依旧保持着那份淳朴和善良,面对外界的求助,她虽然无力资助,但那份心意却让人感动,她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抱怨,反而乐观面对,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于我而言,石奶引未曾接受文化教育,但其生活态度却着实令人钦佩,她不依赖“名声”去索取什么,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生活,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宝贵。 如今,在政府与专家的帮扶下,我坚信石奶引的生活会日益美好,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定能让她在未来收获更多幸福与满足。
1987年,一位侗族姑娘因为长得太美,被印到人民币上,可她却穷困潦倒,还失去了长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4-10 21:29:4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