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

趣叭叭呀 2025-04-11 11:29:33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1935年的陕北,战火纷飞。在刘志丹带领的红军队伍经过王扶之家乡时,许多热血青年纷纷请求参军入伍。 王扶之家住在陕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常年在外给地主打长工,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为了供王扶之读书,父亲省吃俭用攒下一些钱送他去上私塾。但家境实在困难,仅仅三个月后就不得不辍学,重新回到放羊和帮工的生活中。 在野外放羊的日子里,王扶之经常独自一人面对狼群的威胁。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样的艰苦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 当红军来到村里时,王扶之看到了希望。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不仅帮助百姓干活,还教大家识字读书,让他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一次向红军报名时,指导员询问他的年龄。年仅12岁的王扶之机智地反问道:"您看我有多大?" 指导员打量着眼前这个一米五多高的少年,说他看起来像十六七岁。王扶之立即顺着这个说法,谎称自己16岁,最终得以加入红军。 在"少共营"里,王扶之虽然是年纪最小的战士,但丝毫不输其他同志。他认真学习军事技能,积极参加各项训练。 入伍后,王扶之的第一个挑战就摆在眼前。作为一名新兵,他没有枪支弹药,只有一把普通的农用梭镖。 1935年10月,红军"少共营"接到了占领一个小高地的任务。这次战斗中,200多名战士大多数都没有枪支,只能靠着简单的农具作战。 在这场战斗中,王扶之用手中的梭镖逼迫一名敌军投降,缴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支"马拐枪",从此有了真正的武器。 随着国民党同意抗日,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1月,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编入第18集团军序列。 王扶之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思想转变。通过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他认识到抗日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敌。 在八路军期间,王扶之缴获了一辆日军自行车。这辆自行车不仅成为他的得力交通工具,还让他结识了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 由于黄克诚高度近视行动不便,王扶之便成为了他的专职"司机"。他们骑着这辆自行车转战南北,完成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在一次次战斗中,王扶之多次深入敌后侦察,为部队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 为了打探敌情,他经常化装成商人,深入敌占区。在一次任务中,他甚至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全身而退,为部队的作战计划争取了宝贵时间。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作为志愿军第39军115师师长,王扶之带领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1952年8月2日,他在朝鲜前线的一个山洞指挥部遭遇敌机轰炸。山洞被炸塌,他和另外两名战友被困在里面。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坚持了30多个小时。没有食物,没有水,他们靠着坚强的意志和战友间的互相支持,最终等到了救援。 这次生死考验并没有动摇王扶之的战斗意志。在朝鲜战场上,他继续带领部队英勇作战,多次打败实力强大的敌人。 他所在的部队战功卓著,被国外军事专家称为"中国王牌军"。这支部队不仅在战术上展现出高超的水平,更在战略上为中国军队赢得了荣誉。 1953年,在朝鲜战场负伤的王扶之回国休养。从西安转车到县城后,他婉拒了当地领导的接待安排,选择步行回家。 在返乡途中,一辆牛车缓缓驶来。赶车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看到路上行人便热情地招呼,愿意载他一程。 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说起自己一辈子的经历。他的妻子早年去世,留下一个儿子相依为命。 说到儿子,老人告诉车上这位陌生人,自己的儿子12岁那年参了军,至今音讯全无。 老人继续讲述着,他说自己一直在村里种地,就盼着有一天能等到儿子回来。这些年来,每次听说有当兵的回乡,他都会去打听。 随着老人的讲述,更多的细节逐渐浮现。他说儿子小时候上过三个月私塾,后来因为家里困难不得不辍学。 在老人絮絮叨叨的话语中,一个熟悉的故事慢慢展开。他说儿子叫王硕,是在1935年跟着路过村子的红军部队走的。 听到这里,一直安静听着的王扶之突然坐直了身子。他问老人是不是住在沟口村,是不是曾经给地主家打过长工。 老人有些惊讶,不明白眼前这个陌生人为何知道得这么清楚。就在这时,王扶之喊出了那声压抑了十八年的"爹"。 这一声呼唤,让老人的手不由得松开了牛绳。他颤抖着转过身,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身着军装的中年人。 父子相认的场面惊动了路过的村民。当年那个参军的小子,如今已经是威震敌胆的志愿军师长。 在回家的路上,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父亲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儿子分享着军旅生涯的经历。 当晚,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看望这对失散多年的父子。

0 阅读:140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