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张之洞和妻子吵架,他一脚将妻子踢倒在地,妻子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张之洞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11 14:00:00

1863年,张之洞和妻子吵架,他一脚将妻子踢倒在地,妻子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张之洞以为妻子在吓唬他,谁知,妻子真的被他踹死了。当知府的岳父知道后,要他偿命,他用一句话让岳父原谅了他。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张瑛担任贵州兴义知府,是当地有名的清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年幼的张之洞受到了极为严格的教育。 十二岁那年,张之洞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天香阁十二龄草》,这本诗集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文人雅士们纷纷传阅这本诗集,称赞这位年少成名的神童。 十四岁时,张之洞参加了秀才考试,一举考中,成为当地最年轻的秀才。仅仅两年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举人,让整个贵州的读书人都为之侧目。 十七岁那年,张之洞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暂时放下了诗书,开始跟随父亲围剿当地的起义军。在军事行动中,他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才能,不仅谋略过人,更善于统筹调度。 这一年的军事行动取得了重大胜利,张之洞的名声更是传遍了四方。父亲张瑛看到儿子有了些功绩,便开始为他张罗亲事。 最终,贵州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成为了张之洞的妻子。这门亲事可以说是门当户对,石家小姐不仅出身名门,更是知书达理。 婚后的生活平稳而顺遂,石氏很快就生下一个男孩,让张家有了后。张之洞则继续埋头苦读,准备在科场上大展宏图。 一晃多年过去,到了1864年,三十岁的张之洞终于等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的殿试中,他写了一篇两万余字的策论,文采飞扬,见解独到。 这篇策论引起了主考官的高度重视,最终张之洞被钦点为探花,一时间声名鹊起。探花及第已是莫大的荣耀,但张之洞的好运并未到此为止。 仅仅十二天后,他又顺利通过了吏部的督学考试,获得了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这个位置在当时被称为"铁饭碗",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仕途起点。 在这样的环境中,张之洞的性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变得盛气凌人,容不得别人的反驳,甚至连家人的意见也不愿意听。 1855年,为了照顾远赴京城赶考的丈夫,石氏来到了北京。这对于一个深闺女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见识世面的机会。 1864年6月24日的晚上,一场关于儿子教育问题的争论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当时的张之洞刚刚高中探花,又得了翰林院编修的职位。 在张之洞看来,儿子的教育就应该按照他当年的方式,从小背诵经典,严格遵循古人的教导。对于这种教育方式,石氏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公然反驳丈夫的观点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但是石氏仍然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她提出要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性。 争论逐渐升级,双方都不愿意让步。张之洞觉得自己身为朝廷命官,竟然在家中受到妻子的顶撞,面子有些挂不住。 正当争吵激烈之时,张之洞突然失去了理智。他抬起脚,狠狠地朝着石氏踢了过去。 这一脚的力道极大,柔弱的石氏直接被踢倒在地。她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张之洞以为妻子是在和他赌气,便冷声呵斥让她快点起来。但是石氏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不耐烦的张之洞又踢了石氏几脚,想要她赶紧站起来。这时他才发现,石氏的口鼻中已经开始涌出鲜血。 事态的严重性让张之洞慌了神,他连忙叫来下人将石氏抬到床上。大夫很快就被请来,但为时已晚。 经过医生诊断,石氏的内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尽管医生竭尽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回天乏术。 石氏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她用生命证明了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想要有自己的主张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在石氏去世的当天夜里,张之洞立即写信向父亲张瑛求助。这封信中,他把整个事件描述成了一场意外,只说自己一时冲动失足将妻子踢倒。 张瑛收到信后,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的官场老手,他深知如何处理这样的危机。 消息很快传到了石家,石煦得知爱女惨死的消息后,立即表示要让张之洞偿命。在当时的律法中,殴打妻子致死是要受到严惩的。 张瑛带着丰厚的礼物,亲自登门拜访石煦。他向石煦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并承诺会善待石氏的遗孤。 在谈话中,张瑛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张之洞被追究刑责,他们的孙子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这个孩子不仅失去了母亲,还要失去父亲的庇护。 石煦作为一个父亲,内心自然充满愤怒。但作为一个知府,他更清楚地知道张家如今在朝廷中的地位。 张瑛继续分析利弊:如果张之洞现在倒台,不仅石氏的孩子会受到影响,整个石家也会失去一个正在崛起的政治盟友。尤其是在张之洞刚刚得到慈禧太后赏识的情况下。 这番话让石煦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权衡利弊,思考是否要为了惩罚凶手,而让外孙失去未来的依靠。 最终,石煦选择了妥协。他同意不再追究这件事,但要求张家必须善待他的外孙。 张之洞很快就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继续他的仕途生涯。后来他又续娶了几房妻子,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0 阅读:64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