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12 15:17:19

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万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是82308元,再加上30年的存款利息,如今账户金额高达已经46.7万元。 1997年春天,中国银行总行的审计部门正在进行例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一位工作人员在核对历史账目时,意外发现了一笔异常的存款记录。 这笔存款的账户持有人赫然是已故的周恩来总理,账户里的金额高达46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众所周知一生清廉的总理来说,这笔数额巨大的存款显然十分反常。 调查显示,这是一笔来自英国的汇款,金额为1.2万英镑,当时折合人民币约8.2万元。随着三十年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利息的累积,才形成了如今这笔46万元的存款。 进一步查证发现,1967年周总理曾收到一封附有支票的匿名信。信中表达了捐款人对新中国建设的支持,希望这笔钱能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 周总理在收到这封信后,立即指示工作人员查找捐款人的身份,打算将这笔钱退还。这与周总理一贯的处事风格完全吻合。 在周总理的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着极其朴素的生活作风。 甚至在他去世后的清点遗物时,除了几件旧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外,他的个人财产仅有5709.8元。这些钱也都按照他的遗愿,以特殊党费的形式上交给了国家。 中国银行的调查人员开始调取1967年的历史档案,通过当时的汇款记录、银行往来信函等资料,试图寻找这笔神秘捐款背后的故事。 这笔神秘捐款的背后,是一对特殊夫妇的故事。这对夫妇就是刘本昆和他的英国妻子多利。 1940年,伦敦正处于二战的阴霾之下,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进行了持续的轰炸。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年轻的英国女孩多利来到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 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世界各地的华人纷纷通过银行渠道向国内捐款,支援抗战。 多利在工作中发现,一些高层官员将民众的捐款据为己有,用于个人享乐。于是她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式,确保捐款能真正用于支援中国的抗战。 在银行工作期间,多利结识了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本昆。两人因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了一起。 1949年,他们在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多利改名为刘道蕊,这个名字伴随她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刘本昆和刘道蕊夫妇积极参与了保护国家资产的工作。他们协助冻结了国民党准备转移的银行存款,为新中国挽回了重要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英国生活条件优越,但刘本昆始终惦记着为新中国效力。他多次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回国工作。 刘道蕊完全支持丈夫的决定。1957年,她正式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国人。 直到1967年,组织终于批准了他们回国的申请。临行前,他们将在英国积累的所有资产变卖,总共得到了1.2万英镑。 这笔钱就是他们准备捐给国家的款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捐款渠道,便决定写信给周总理。 回国后,刘本昆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国际部工作,刘道蕊则在欧美部负责单据处理工作。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新中国的忠诚。 刘道蕊虽然出生在英国,却比很多中国人都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对中国的忠诚。 1997年,当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终于找到刘道蕊夫妇时,这笔存款已经躺在账户里整整三十年。这笔原本价值1.2万英镑的捐款,加上利息已经增长到了46万元人民币。 刘道蕊夫妇得知这个消息后,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银行工作人员建议他们收回这笔钱,毕竟这是他们当年的心意,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但是刘道蕊夫妇坚持认为,这笔钱既然当年是要捐给国家的,现在就没有收回的道理。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用这笔钱设立一个以刘本昆名义命名的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的宗旨是表彰在银行系统中表现优秀的员工,激励更多人为国家金融事业贡献力量。这个提议得到了银行领导的支持,也为这笔特殊的存款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在这三十年里,刘道蕊和刘本昆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刘道蕊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78年,已经60岁的刘道蕊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用英文写下的申请书,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敬意和加入的坚定决心。 经过多年的考验,1986年,刘道蕊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她已经68岁了。 退休后的刘道蕊夫妇生活并不富裕,刘本昆因病需要经常住院治疗,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持不收回那笔捐款。  

0 阅读:915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