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没有泰山封禅?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多次考虑泰山封禅但最终未能成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贞观六年(632年)他首次提出封禅时,魏征激烈反对,指出中原地区经过隋末战乱后“烟火尚稀,灌莽极目”,百姓尚未富裕、国库也未充盈,若举行动辄耗费数十万人的封禅仪式必然劳民伤财。太宗虽心有不甘,仍采纳谏言暂缓计划。 到了贞观十五年(641年)群臣再度请行封禅,太宗已下诏筹备,却遭遇彗星现于太微垣的天象示警,褚遂良等臣借机劝谏“天象主除旧布新”,加之洛阳突发水灾导致百姓流离,太宗最终以“灾害未息,何德以堪”为由放弃。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第三次欲封禅,却遇黄河决口、河北大疫,他坦言“封禅无异夸示子孙”,最终选择克制。对比后来高宗与玄宗在国力鼎盛时顺利完成封禅,太宗的选择正体现其务实精神——宁舍虚名而保民生,这种以民为本的克制正是“贞观之治”的核心精神。
为什么李世民没有泰山封禅?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多次考虑泰山封禅但最终未能成行,原因
看了又看他
2025-04-11 20:49:45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