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宰水谷运

梦秋谈健康 2025-04-12 13:50:39

内经中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宰水谷运化,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人体健康中环。然而,现代人大都肆意食用寒凉生冷食物,致使脾阳受损,中焦的气化功能失调,各种疾病也随之滋生。要知道,寒凉食物进入体内,可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实则是一场与生命活力的能量争夺战,因为脾胃还有其他工作要做,若是把能量都消耗在腐熟事物上,其他工作必然受到牵连。

天地万物,皆讲究阴阳调和,人体气机通畅的关键就在于温通。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处于中焦位置,就像炉灶的火,温暖着身体各个部分。食物进入胃部后,全靠脾阳的蒸腾作用,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进而向上滋养心肺,向下濡润肝肾。但寒凉食物本性属阴,会直接削弱脾阳。就拿食肉动物来说,它吞食生肉后会盘伏不动,因为消化生肉会耗尽它的阳气;而吃熟肉时,便能保持正常的活力。生冷食物进入人体,如同在炉灶中放入冰块,要化解寒凝,必然先损耗自身阳气。人饮用冰饮,就像是让寒邪直接侵入中焦,脾胃不得不调动原本滋养全身的阳气,来温化这些寒冷食物。长此以往,脾阳逐渐衰弱,气化功能不足,精微物质无法输送,这便是“脾气虚”的开端。此外,脾阳的能量一方面来源于肾阳,胃中的阳气一方面来源于心阳,脾胃这里的不断索取,也会扼杀心肾的功能。

现如今我们在饮食上的一大弊端,没有从身体自然生态角度理解寒凉食物进入人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小孩子爱吃冰品,家长却以为孩子“火力旺”,虽说小孩子“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但是社会状态不同,体质特点也会逐渐变化。先进社会,小孩子学习压力异常之大,脾气本就受肝气克制,阳气稚嫩,最容易受到伤害。脾虚的症状,有的表现为身形消瘦、肌肉萎缩,有的则表现为肥胖、脂肪堆积。身形消瘦是因为脾失去运化功能,水谷无法滋养肌肉;肥胖则是因为脾不能运化水湿,痰浊积聚变成脂肪。曾有一个小孩,吃了红烧肉后又吃冻柿子,结果导致胃肠气滞,腹痛呕吐、腹泻不止。这并非是肉食的问题,而是寒热相互冲突,使中焦阳气被困。寒凉突然来袭,就像盗贼抢夺粮草,脾胃匆忙应对,最终导致气机停滞。古人说“趁热打铁”,饮食养生也应“趁温养脾”。脾胃之气,贵在持续不断,若是每天都要分出阳气来抵御和腐熟寒凉,又哪还有多余的力量运化水谷呢?

寒凉的危害并不局限于脾胃,远古时期人类生食血肉,脑容量较小;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食用熟食,节省了消化生食所消耗的阳气,阳气得以向上滋养大脑,人类才逐渐走向文明开化。如今,人们虽不再生食,但偏爱冰饮冷食的习惯,实际上是在暗中损耗阳气。脾阳虚弱后,清阳无法上升,大脑得不到滋养,就会出现精神疲惫、健忘、思维迟钝等症状。看看那些精力充沛的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脾胃功能强健,气化正常,饮食中的精微物质都能被充分利用。相反,脾虚的人,即使睡眠充足、饮食丰富,仍然感到疲惫不堪,这是因为阳气被不断消耗,就像有漏洞的容器装水,始终难以装满。

图片

寒凉对脾的伤害,是一个缓慢而深入的过程。起初可能只是偶尔感觉腹胀,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痰湿体质。湿邪性质黏滞,最容易阻碍气机运行,可能引发水肿、泄泻、女性带下异常、男性阳痿等问题。医书上记载,长期喜爱冷饮的人,大多会出现舌体淡胖、有齿痕、脉象沉细的症状,这些都是脾阳虚衰的表现。阳气越来越微弱,还会连累先天之本的肾,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脾阳不足,久必及肾。”到了这个地步,不仅消化功能失常,还会伴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夜尿频多等症状,生命活力逐渐衰败,甚至记忆力和认知的低下。

当然了,我们不可能反对偶尔的凉食,我们不建议的是肆无忌惮的长期生冷饮食。然而,很多人心存侥幸,觉得偶尔吃点寒凉食物没关系,但是人性是散漫的,若是这种偶尔没有很合理就是问题。脾胃的损伤是由微小的积累逐渐形成的。用数据来说明,冰箱冷藏温度一般为4℃,与人体体温相差30多度。一杯冷饮进入腹中,脏腑需要调集相当于静坐半小时所消耗的热量,才能让它恢复到适宜的温度。如果每天喝三杯,日积月累,所消耗的阳气不计其数。这些能量,原本可以用于思考决策、日常劳作,现在却白白浪费在温化寒邪上。这就是“能量争夺”的本质,对于后天本就不足的脾弱之人,食用一分寒凉食物,生命活力就减弱一分。

这话对应的人脾虚人群,养护脾胃,首先要远离寒凉食物。所有入口的食物,最好是温热的,避免冰冷食物。热粥养胃,自古以来就受到医家的推崇。米粥看似普通,实则是补脾的佳品,强调的是脾脏的活力建设。粥表面的浓稠米油,可以保护胃黏膜;芬香醒脾,米谷的香气,能够唤醒脾胃的功能。有很多术后真气无从,脾胃机能拉胯无从化物的人,此时不能快速进补,无法服用汤药,医生建议用米汤一点点喂给他,最终病人会逐渐恢复生机,这在以前是很多见的,当然那时候的米并未打磨,自然米油也很丰富。这并非米汤本身有神奇功效,而是脾胃得到了休息调养,自然恢复了功能。至于肥甘厚味的食物,也应当有所节制。这类食物虽然是熟食,但性质油腻,容易阻碍脾胃运化,如果再搭配冷饮,那更是雪上加霜。要知道脾胃的总体特性是喜欢清燥整洁有秩序,厌恶潮湿,喜欢温暖,厌恶寒冷,饮食养生的关键就在于顺应脾胃的本性。

调理脾虚,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进行。如果是因为暴饮暴食生冷食物而导致腹痛,可以暂时使用焦山楂、神曲等消食导滞的药物,这就像是在战场上紧急救援;如果已经形成慢性虚损,就需要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药物慢慢调养,如同战后重建。脾胃虚寒的人,早上起床喝一碗姜枣茶,有助于脾阳的升发;下午吃几片炒米糕,炒小米代茶饮,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艾灸足三里穴位,中医一直有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经常揉按太白穴,可以促进中焦气机的顺畅运行。

脾胃一旦受损,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至。《养生镜》中说:“宁舍一箸荤,不贪一口冰。”如果能够严格遵守“热不灼唇,寒不冰齿”的原则,让脾胃得到滋养,保持正常的气化功能,又怎么会担心气血不足、精神不佳呢?要知道人体的阳气就像灯油,寒凉如同水,点滴的寒凉都可能让阳气熄灭。守护好脾胃的温暖,就是守护住生命的希望之光。如今我们投入的生活状态里,肝气郁结、饮食清洁的问题已经夺走了大量的脾气,所以不能再去因为贪嘴伤害它,所有的慢性问题和脾气的扼杀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干系,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这一点。

寒凉与生命活力的较量,不在一时之间,而在于日积月累;养护脾胃,关键不在于药物,而在于日常饮食。如果能够用粥来滋养脾胃,用温暖来护卫阳气,坚持于脾经的疏通,那么脾胃就能安定,气血自然会充足,又何愁生命活力不旺盛、寿命不长久呢?养生就是写一个“度”字,首先需要的是意识的强化。

0 阅读:24
梦秋谈健康

梦秋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