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的受降供词,其书法水平还是可以的,只是供词写完9天后被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处死,红笔处由曾国藩改动后再抄写送往京城,可见曾国藩胆子也肥,此供词于100年后由曾国藩后人于台湾公布于众。 李秀成的供词,是一份详尽且有条理的历史文件,内容涵盖了太平天国的众多内情,尤其是自咸丰四年之后,太平天国的内部运作与军事策略。作为太平天国实际的领导者,李秀成在供词中不但记录了太平军的战斗经历,还揭示了不少内幕。 这份供词有五六万字之多,陈述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复杂局面,尤其是在洪秀全死后,太平天国的内乱与分裂。在他的叙述中,李秀成不回避自己和太平天国高层的种种决策,但却以一种冷静、理智的方式陈述着历史。 这份供词中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李秀成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材料,而更多的是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的记录和分析。他讲述了太平天国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以及其所依赖的种种支撑和内部的腐败。 尽管其中不少地方带有对敌对势力的批评,但李秀成在供词中表现出了他对于整个太平天国历史的复杂情感。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太平天国最高领导者的批评并不尖锐,而更多的是反思和总结,仿佛他已经认识到自己所在的队伍最终必将崩溃。 曾国藩在金陵收复天京之后,面临着两个重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上报洪秀全的死亡及幼天王洪天贵福的去向,第二个问题则是如何处理李秀成。李秀成不仅是太平天国的实际领导者,他的生命一旦得以延续,就有可能给朝廷和曾国藩带来不小的麻烦。 尽管曾国藩本性谨慎,行事一贯低调,但李秀成的处死却成了他在这一历史时刻做出的重要决定。面对这个决定,曾国藩显然有些犹豫。 李秀成毕竟是一个能干且具有远见的人物,曾国藩深知李秀成的才华。在他看来,这样一个人物,若放任不管,迟早会成为威胁。 为了从容应对这一局面,曾国藩找来了他的御用秘书赵烈文,向他请教该如何处理李秀成的问题。赵烈文分析后认为,李秀成绝不能被押解到京城。倘若李秀成到京后能够讲出太平天国的内幕,尤其是那些有利于曾国藩个人及其家族的负面信息,必然会引起朝廷的疑虑和猜忌。因此,赵烈文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李秀成就地正法,免去一切可能的麻烦。 在这个意见的推动下,曾国藩最终决定对李秀成下手。他认为,如果李秀成被押解到京城,所暴露出来的历史真相可能对他及其家族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曾国藩决定采取一种“先下手为强”的方式,防止李秀成的存在继续对局势产生影响。 在决定处死李秀成后,曾国藩亲自去看望了他。曾国藩对李秀成的态度表面上和蔼,甚至有些虚伪,他告诉李秀成,自己并不打算立即决定他的命运,而是等待朝廷的指示,似乎在给李秀成一些生存的希望。 李秀成的死亡,最终是由曾国藩基于几方面的考虑所促成的。首先,李秀成深知“圣库”问题,若他被押解至京城,他所知的湘军在天京的劫掠情况将会对曾国藩的声誉造成重大打击。 其次,曾国藩所上报的战绩与实际情况大有出入,李秀成如果到京城,极可能揭露这些虚报的战绩,甚至可能让曾国藩的整个功绩遭到质疑。最后,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实际领袖之一,如果他被押解至京城,他对太平天国的掌握和指挥会让曾国藩面临更大的政治风险。 因此,曾国藩果断决定,李秀成必须就地处死。为了避免后患,曾国藩甚至决定不将李秀成的尸体交给家属,而是将其首级展示给各省,警告其他可能的“叛徒”。 在李秀成被处死之后,曾国藩必须迅速处理好这一事件,以确保不留下任何政治风险。为了使李秀成的死不引起太多争议,曾国藩决定写一份详尽的奏折,将这一事件合理化,并将责任推给李秀成自身的“叛国罪行”,以博取朝廷的支持和理解。 曾国藩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奏折来掩盖李秀成死因的真相,还决定将李秀成留下的供词做进一步的修改与“净化”。 然而,尽管曾国藩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操控了李秀成的死讯和供词的内容,历史的真相终究还是被揭露了。在李秀成死后百年,曾国藩的后人将这份供词从家族档案中翻出,最终在台湾公开。 李秀成的供词中,曾经被掩盖的部分历史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曾国藩在修改供词时所删去的内容被逐一揭露出来,尤其是他在天京战役中的部分失误,以及湘军在攻占天京后对于财物的掠夺行为,这些内容让当时被认为是“定国功臣”的曾国藩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李秀成的受降供词,其书法水平还是可以的,只是供词写完9天后被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处死
曦月谈
2025-04-12 14:30:35
0
阅读:341
再生英雄2004
供词呢,就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