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经过党中央批准后,陈昌浩携苏联妻子格兰娜和幼子陈祖莫回到祖国,中央派

曦月谈 2025-04-12 14:43:00

1952年,经过党中央批准后,陈昌浩携苏联妻子格兰娜和幼子陈祖莫回到祖国,中央派刘少奇作为代表前往北京西站迎接,第二年,陈昌浩被任命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1939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艰难时期,国内医疗条件有限。陈昌浩因健康原因,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前往苏联就医。8月27日,他与儿子陈祖涛一同抵达莫斯科,同行的还有周恩来夫妇和李德等同志。 莫斯科的医疗条件优越,为陈昌浩提供了良好的治疗环境。这里的医生定期为他检查身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1941年6月,德国突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莫斯科面临严重威胁,陈昌浩和许多外国人一起被疏散到中亚的科坎加小镇。 为了维持生计,陈昌浩不得不在当地的采石场做工。从指挥千军万马的红军领导人,到默默无闻的采石工人,身份的巨大落差并没有使他消沉。在采石场,他和当地工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工友们被这位中国同志的坚韧和乐观所感染。 尽管身在异国,陈昌浩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的抗日战场。他多次写信请求回国参战,但由于战时通讯困难,这些请求一直未能得到回应。 1942年冬天,当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最激烈阶段时,苏联军方得知他精通俄语,决定聘请他担任前线翻译。他迅速穿上军装,奔赴斯大林格勒前线,主要负责翻译公函和军事文件。 陈昌浩尽职尽责,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的工作得到苏军指挥部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了一枚珍贵的"卫国战争奖章"。 1943年,经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提议,陈昌浩与李立三、洗星海三人被调回莫斯科,安排在出版社工作。生活逐渐稳定下来,陈昌浩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近代世界革命史》等多部重要译著。 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主编新版《俄华辞典》。这部辞典收录俄文词汇26000个,工程浩大,需要极高的语言造诣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莫斯科工作期间,陈昌浩与一位名叫格兰娜的苏联姑娘相识、相恋并组建了家庭。他们的感情超越了文化与语言的障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不久后,他们的儿子陈祖莫出生,给陈昌浩的异国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慰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莫斯科,陈昌浩欣喜若狂。祖国的巨大变化使他更加迫切地希望回国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多次给党中央写信,表达归国愿望。 1952年春,经党中央批准,陈昌浩终于可以携妻子格兰娜和儿子陈祖莫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中央派刘少奇作为代表前往北京西站迎接,。 1952年春天,北京西站人头攒动,中央派出的代表刘少奇早早地站在站台上等候。当载着陈昌浩一家的列车缓缓驶入车站时,刘少奇脸上露出了欢迎的笑容。 格兰娜紧张地握着丈夫的手,这位俄罗斯姑娘第一次来到东方国度,周围的一切对她而言都是新奇的。年幼的陈祖莫则好奇地张望着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向陈昌浩表达了热烈欢迎,并向格兰娜和陈祖莫表示亲切问候。 陈昌浩回国的消息很快传开,许多老战友纷纷前来探望。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徐向前特意在自己家中设宴欢迎,打破了惯例。宴会上,王树声、李先念、秦基伟等原红四方面军的老同志齐聚一堂,共叙战友情谊。 席间,陈昌浩频频举杯,与多年不见的战友们畅谈。 小陈祖莫是宴会上的焦点之一。这位在苏联出生长大的"小洋孩子",第一次见到父亲的中国战友们,显得既害羞又好奇。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放下威严,亲切地与陈祖莫互动,有的教他说中国话,有的给他讲简单的战争故事。 宴会上,当陈昌浩见到前妻、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张琴秋时,场面一度显得尴尬。两人分别多年,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轨迹。陈昌浩主动上前,向张琴秋表达了歉意,承认过去让她受苦。 张琴秋则表现出宽容大度的态度,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既然今天能够参加宴会,就说明已经放下了。 1953年,根据陈昌浩的语言特长和工作经验,中央决定任命他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这一职务充分发挥了他在苏联积累的翻译经验和语言专长。 在中央编译局工作期间,陈昌浩主要负责组织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苏联先进经验的书籍。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央编译局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也成为中苏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贡献。 格兰娜和陈祖莫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格兰娜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陈祖莫则进入学校,与中国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