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解放军司令员杨勇回到房中,却突然感到一把枪顶在脑后。他回头一看,竟是自己的哥哥——杨世明,奉命刺杀他。 杨勇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成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原名杨世峻,但他对这个名字不甚满意,不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英勇气概。 于是,他自改名字为“杨勇”。 1927年,仅14岁时,他便加入了共青团,并参与了浏阳农军攻打长沙的战斗。 到1930年,杨勇进入红五军随营学校学习,并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逐渐在军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红三军团的一员。 在参加第一次“反围剿”时,杨勇冒着敌人的子弹冲入敌阵,近身拼刺刀。 他的勇猛令敌军胆寒,尽管头顶被子弹擦伤,鲜血直流,杨勇依然坚持指挥,最终成功击退敌人。 这场战斗,让他头部留下了一道深刻的伤疤。 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湘江时,杨勇带领部队死守湘江。 他与敌人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战斗。 最终,部队虽然成功突破封锁,但杨勇也因弹片击中大腿,身负重伤。 在湘江的战斗之后,杨勇的伤势依然未能痊愈。 1935年,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开始向北转移。 行至赤水河畔时,杨勇带领部队遭遇了敌军的追击。 他依然坚持指挥,发动猛烈反击。 一次冲锋中,一颗子弹击中杨勇的右腮,从口腔穿过,他掉了六颗牙齿。 尽管口腔重伤,杨勇依然用笔在纸上写下战斗命令,直到因失血过多晕倒在血泊之中。 此次受伤,伤势直至三十多年后才有所缓解。 在平型关战役中,日军21旅团在这次战斗中遭遇了挑战,115师的部队在杨勇的指挥下成功设伏。 初时,日军的推进似乎顺利,但当杨勇与部队突然发起冲锋时,敌人未曾料到的伏击让其措手不及。 在高地争夺的过程中,杨勇亲自指挥队员进行白刃战,最终成功占领了阵地。 尽管战斗异常激烈,杨勇身负重伤,但他依旧坚持指挥,最终以小规模的伤亡换取了巨大的胜利,歼敌千余人。 杨勇屡屡参与敌后作战,1938年,他率领的686团在吕梁地区的三次伏击战中,成功击溃了日军。 9月,他以一场近乎完美的包围战,歼敌1200余人,彻底打乱了敌人的物资调动计划。 1949年,解放军向南京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国民党政权已经无法挽回,但蒋介石依旧抱有重返大陆的幻想,国民党的一些残余势力仍然活跃,特别是在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山岭重重,溪谷纵横。 除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地方上的土匪也在这个地区肆意妄为。 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派遣杨勇率领第二野战军第五军团前往剿匪。 杨勇初到西南时,贵州一带的地理环境使得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受限。 不久后,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的首领宋泽得知解放军即将进军该地,他召集了一支队伍,准备在杨勇途经的三道拐设伏。 杨勇提前布置了一条巧妙的路线,成功避开了伏击。 当得知杨勇避过了伏击之后,他们决定在一段悬崖峭壁附近再次设下圈套。 杨勇果断指挥部队利用大卡车作掩护,进行强行突围。 杨勇终于成功带领部队摆脱了包围。 除了剿灭土匪外,还需要解决国民党残余势力的问题。 为了加快进度,杨勇决定首先集中力量攻占国民党在湘黔地区的晃县。 这里是国民党在西南的重要兵力部署点。 但是,为了遏制解放军的进攻,国民党开始在背后进行暗杀行动。 杨世明时任当地警察局局长,决心通过暗杀杨勇打击解放军的士气。 杨他在杨勇驻地附近多日蹲守,成功进入。 可杨世明听到了杨勇的声音,杨勇的口音和语调与家乡极为相似,经过一番确认后,杨世明终于明白,他的刺杀目标竟是自己堂弟。 他最终放弃了暗杀计划,并决定与杨勇面对面交谈。 杨世明逐渐认清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并在杨勇的劝说下决定起义。 杨勇为他写下起义证明书。 在杨世明最终投诚。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并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一级解放勋章。
这个站在蒋夫人身后挤鼻子弄眼睛的逗比先生就是国民党军队福将胡琏!解放战
【57评论】【8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