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解放军五千人被三万敌军包围,旅长下令烧毁重要文件,准备拼命,谁知一个地主却说:“别急,我能帮你们突围! 1946年6月,蒋介石突然调动重兵,对中共中央在中原地区的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这次战役,国民党军集结了约三十万兵力,兵锋直指中原解放区。 而当时,中原地区的解放军人数不足六万,力量对比极其悬殊。这是一场敌强我弱、态势险峻的硬仗。 中原局势的最高负责人李先念临危受命,主持全局。 他深知,此役若正面死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唯有随机应变,寻找突围之路,才有保留革命火种的可能。 毛主席早前曾对中原局势作出战略判断,预感到国共终有一战,只是这场冲突来得比预期更早、更猛烈。 面对国民党军的压境,李先念立即决定调整部署,遵循毛主席提出的“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战略思想,制定突围计划。他果断下令部队分散突围,避免被敌军合围歼灭。 而在突围行动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要有人担任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和突破口。 最终,一旅和二旅接下了这项几近以命换生的艰巨任务。他们必须死死拖住敌人主力,以延缓其推进节奏,为大部队突围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常人看来,这几乎等同于自我牺牲——因为阻击意味着要硬顶敌军几十倍的兵力,存活的可能微乎其微。 但李先念并非把这些战士当作弃子。他之所以选择一旅和二旅,是因为这两支部队的官兵大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指挥灵活,他们懂得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巧妙应对,更有可能在完成任务后突围生还。他相信,这些战士虽身处险境,但不会轻言放弃。 战斗打响之际,枪林弹雨中,一旅和二旅将士英勇迎敌,顽强死守。 经过连续三昼夜的殊死鏖战,第二旅残部终于抵达安徽岳西县境内的冶溪镇。此时的部队已是精疲力尽、伤痕累累,兵员从最初的万人锐减至五千余人,且多为伤员。 沿途山势崎岖,道路泥泞,弹药也几近耗尽,粮食供应中断,士兵靠着野菜和泉水勉强支撑体力。冶溪镇,这个偏远而宁静的小镇,成了他们最后的退守据点。 再无退路,再无援军,面前是铺天盖地追来的敌军,背后则是无法跨越的崇山峻岭。 此时担任旅政委的吴诚忠身负重任。他是一位性格刚毅、战斗经验丰富的老红军,看着疲惫不堪、弹尽粮绝的战士们,他心中万般煎熬却无路可退。 他当机立断,下达了清理机要、焚毁绝密文件的命令,并命令通信员起草遗书,准备与敌军血战到底,用生命保卫部队最后的荣誉。 就在气氛极度紧张之际,镇上的保甲长突然禀报,有一位本地乡绅带着随从前来求见。吴诚忠心中一凛,原以为是敌方奸细试图刺探情报,命部下严加盘查。 但很快,一位身着中山装、气度沉稳的中年人被带了进来,他正是冶溪镇的大地主胡之杰。 胡之杰曾是川军一师的师长,后因伤退役回乡,凭借多年军政人脉,在当地颇具威望。他对吴诚忠郑重表明来意:“我虽出身地主,但心向国家民族,现下贵军身处困境,若我袖手旁观,实为不义。”随即表示愿倾尽全力协助部队渡过难关。 吴诚忠起初将信将疑,但形势危急,已无他法。 他亲自安排家仆腾出房舍、清扫院落,甚至组织本地乡民熬药煮粥,为受伤战士洗伤包扎。他的举动迅速赢得了红军上下的尊重与感激。 然而更关键的是,敌军主力已逼近冶溪镇,准备对残部发起总攻。 吴诚忠已安排好最后的布防,准备拼死一战。就在这时,胡之杰主动提出:“昔日旧部中,有几位将领仍在国军担任要职,其中一人正是此次追击你们的师长。我愿前往交涉,若能以情动人,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吴诚忠沉思许久,最终点头默许。 当天夜里,胡之杰只带两名随从,身着旧军装,翻山越岭,悄然穿过封锁线,前往敌军阵地。第二天黄昏,他风尘仆仆归来,满面风霜,却带来了一个几近不可置信的消息:敌军师长因念旧情,又考虑冶溪为偏远山区、后勤补给困难,决定不再全力追剿,命部队转向其他方向搜索。 这一天,天灰雨冷,却仿佛全旅将士都迎来了一线曙光。 吴诚忠热泪盈眶,向胡之杰深鞠一躬,说:“胡先生救我全旅,恩重如山。” 数日后,部队得以重新整编并安全转移至后方山区。吴诚忠亲自向中央军委撰写长篇电文,详细汇报了这次脱困经过,并对胡之杰的仗义襄助给予高度评价:“其义行之举,堪称乱世中之大义士。” 正是胡之杰的及时援手与冒死周旋,我军第二旅才得以逃过覆灭命运。 信源:富平检察
1946年,解放军五千人被三万敌军包围,旅长下令烧毁重要文件,准备拼命,谁知一个
冷夜望星
2025-04-13 10:50:13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