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医顺应四时、调和

飞翔说健康 2025-04-13 21:53:5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医顺应四时、调和阴阳的核心养生原则。这一理论的本质是通过顺应季节变化规律,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天人相应”的健康状态。以下从理论根源、科学内涵、实践方法三方面展开解析:

一、理论根源: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

1. 四季阴阳消长规律

- 春生夏长:自然界阳气从升发(春)到旺盛(夏),万物蓬勃外展,人体阳气也随之时令由内而外趋向体表,表现为毛孔开泄、汗液增多、代谢加快。

- 秋收冬藏:自然界阴气从收敛(秋)到闭藏(冬),万物蛰伏内守,人体阳气随之由外而内潜藏于里,阴液(精血、津液)需承担濡养、涵敛阳气的作用。

2. 《黄帝内经》原文依据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强调养生需顺应四季“根本”,即春夏季护持初生、升发的阳气,秋冬季滋养收敛、闭藏的阴液,以固护生命本源。

二、科学内涵: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智慧

1. 为何“春夏养阳”?

- 阳气易泄易伤:

① 夏季阳气外浮达于体表,腠理开泄(毛孔张开),若过度贪凉(如久居空调房、过食生冷),易导致“外热内寒”,出现腹痛腹泻、肢体困重(暑湿伤脾阳);

② 出汗过多(如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不仅耗伤津液,更会随汗泄阳(中医称“气随津脱”),导致疲劳、气短、畏冷。

- 养阳核心:护脾阳、防耗散

阳气的根基在脾肾,春季肝木易克脾土,夏季暑湿易困脾阳,养阳需从健脾祛湿、温通阳气入手,而非盲目温补。

2. 为何“秋冬养阴”?

- 阴液易亏易燥:

①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津,出现口干、鼻燥、皮肤皲裂;冬季阳气内藏,若阴液不足(如熬夜、过度劳累),易生“虚火”,表现为失眠、潮热、咽干;

② 阳气潜藏需阴液作为“载体”,若阴不涵阳,会导致阳气浮越(如冬季反复口腔溃疡、上火,实为虚火)。

- 养阴核心:补肺肾、防燥伤

阴液的核心在肺肾,秋季养肺润燥,冬季滋肾填精,以顺应“阴长阳消”的时令特点。

三、实践方法:四季养生的具体应用

1. 春夏养阳:顺其升发,固护阳气

- 饮食:

① 春季:多吃辛甘发散之品(如生姜、韭菜、红枣),少酸(防肝木过亢);喝小米粥、山药莲子汤健脾,避免生冷(如冰饮、刺身)伤脾阳。

② 夏季:宜清淡利湿(如绿豆、冬瓜、荷叶茶),晨起喝温姜水散寒,晚餐加生姜、白豆蔻(如姜葱炒花蛤)化解暑湿;忌长期冰镇饮食(损伤脾胃阳气)。

- 作息与运动:

① 早起散步、八段锦“调理脾胃需单举”,借自然阳气升发之力助体内阳气舒展;

② 夏季运动避免正午暴晒,以“微汗”为度,运动后喝淡盐水(补阳气+防津液流失),忌立即冲冷水澡(闭郁阳气)。

- 情志:春季疏肝(如多踏青、少生气),夏季“使志无怒”(保持心情畅快,避免心火过亢)。

2. 秋冬养阴:顺其闭藏,滋养阴液

- 饮食:

① 秋季:多吃滋阴润燥之品(如银耳、百合、梨、蜂蜜),搭配酸甘化阴(如乌梅、葡萄);忌辛辣(如辣椒、花椒)耗伤肺津。

② 冬季:多吃补肾填精食物(如黑芝麻、核桃、山药、阿胶),煮粥加麦冬、沙参(如麦冬莲子粥);忌过度温补(如大量羊肉、鹿茸)导致“燥火”。

- 作息与养护:

①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阴液在睡眠中修复);

② 冬季避免过度出汗(如蒸桑拿、剧烈运动大汗),因“汗为心液”,汗多伤阴;皮肤干燥可涂杏仁油、橄榄油(外润助内养)。

- 情志:秋季“收敛神气”(避免悲秋情绪伤肺阴),冬季“若伏若匿”(减少欲望扰动,使阳气深藏)。

四、关键提醒:避免两大误区

1. “养阳≠温补,养阴≠滋腻”

- 春夏养阳侧重“护阳、通阳”(如健脾祛湿、适度运动),而非大量服用附子、肉桂等大热药(易生内热);

- 秋冬养阴侧重“润燥、生津”(如清补、平补),脾胃虚弱者忌用阿胶、熟地黄等滋腻药(需配伍健脾药如陈皮、茯苓)。

2. “阴阳互根,动态平衡”

养阳时不忘顾阴(如夏季喝淡盐水:阳随阴存),养阴时不忘调阳(如冬季用山药、莲子:阴中求阳),避免割裂阴阳关系。

总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质是:春夏季帮助阳气顺利升发而不耗散,秋冬季帮助阴液充分蓄积而不妄泄。这一原则贯穿饮食、作息、情志等方方面面,核心在于“顺应”而非“对抗”自然规律,最终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黄帝内经》)的健康状态。根据个人体质(如阳虚者春夏养阳可适度加强,阴虚者秋冬养阴需重点调理),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细化方案,效果更佳。

0 阅读:14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