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哥哥还活着!”1976年在核对为毛主席守灵名单时,李敏这样说道。可当时毛主席尚在人世的儿子只有毛岸青了,她怎么会还有一个哥哥呢? 1976年9月9日,一个让整个中国都陷入悲痛的日子,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人民。中央治丧委员会忙着筹备葬礼事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确定守灵人员名单。 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接过了审核守灵名单的责任。她仔细浏览着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突然眉头一皱,发现少了一个人。 "这份名单中少了我的哥哥,他也是父亲的亲侄子。"李敏对工作人员说道。 面对工作人员疑惑的眼神,李敏这才意识到自己需要解释清楚:"我这个哥哥名叫贺麓成,他比较低调,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身份。" 工作人员依然困惑不解:毛主席尚在人世的儿子只有毛岸青,李敏怎么会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哥哥"? "就是我三叔毛泽覃的儿子毛岸成,这么多年他一直隐姓埋名。"李敏进一步解释道。原来这位"哥哥"并非毛主席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只是在毛家人看来,辈分相同的堂兄妹也如同亲兄妹一般亲近。 很快,消息传到了北京第五研究所。贺麓成正心不在焉地看着手中的数据,连同事的呼唤都没听见。"贺麓成,有你的电话!"一个高亢的声音终于将他唤回现实。 "我是贺麓成,是不是叫我去守灵?"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还没说话,贺麓成已经哽咽着问道。得到确认后,他立刻向领导请假。 "领导,我要请几天假。"贺麓成急匆匆地推开办公室门,将领导吓了一跳。 "因为什么事请假?"领导好奇地问。 "领导,我的大伯毛主席去世了。"贺麓成的话让整个研究所震惊:这位多年默默无闻的核心工程师,竟然是毛主席的亲侄子! 贺麓成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站在毛主席的灵堂前,眼泪不断地涌出。这位伯父,他从未谋面,却始终牵挂在心。他深深地鞠躬,为自己无法在伯父生前相见而遗憾。 这对伯侄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一生未能谋面?原来,贺麓成的父亲毛泽覃是毛主席的弟弟,在1935年为掩护同志撤退而壮烈牺牲,年仅30岁。那时的贺麓成才出生三个月,甚至没能留下与父亲的一张合影。毛主席得知弟弟牺牲的消息后,也一直牵挂着这个从未见过面的侄子,却因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始终未能相见。 贺麓成的人生,始于一场分离。1935年2月,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根据地。彼时,父亲毛泽覃正带领游击队在闽赣交界处与敌人周旋,母亲贺怡则独自生下了这个男婴。 然而,革命形势危急,敌人的追捕无处不在。为保护幼子安全,贺怡做出了艰难决定——将他寄养到江西永新县花汀村的贺调元家中,并给他改名为"贺麓成"。"麓"取自湖南的岳麓山,"成"则寄托着革命早日成功的期盼。 小贺麓成在贺家安稳成长,一直以为贺调元夫妇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不知道,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一直通过书信和资助关心着他的生活。每当收到信件,贺调元都会仔细阅读后抱着贺麓成闲聊,但从未透露这些信的真正来源。 直到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命运的车轮终于转向了光明。一天,14岁的贺麓成正和小伙伴在街上嬉戏,突然看到一辆吉普车停在了自己家门口。 "麓成回来了,快过来,这就是你妈妈,快叫人啊!"贺调元热泪盈眶地说道。 面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女性,贺麓成一时无法接受。然而,母子连心,在贺怡的怀抱中,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你的父亲是毛泽覃,你的大伯就是毛主席。" 可惜,这来之不易的团聚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贺怡为寻找姐姐贺子珍的儿子毛岸红,与贺麓成一同奔波于赣南各地。在一次返程途中,车祸突如其来,贺怡本能地将儿子护在身下,用生命保护了他,自己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失去母亲的贺麓成被接到上海,由姨母贺子珍抚养。贺子珍给他定下了两条规矩:"不要讲自己是什么人的孩子,就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这些话深深印在了贺麓成心中。在上海中学时,他因浓重的江西口音曾遭受嘲笑,成绩也排在班级末尾。当许多烈士子弟选择参军参干时,他也曾动摇。是舅舅贺敏学的一席话点醒了他:"我们的国家现在急需建设人才,你要努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将来为祖国做出大贡献。" 从此,贺麓成发奋图强,成绩从班级吊车尾跃升至前三名,尤其在理科方面表现突出。1952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1957年,他身着军装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加入了钱学森的导弹研究团队。 在这里,贺麓成参与翻译了近百万字的外文高端资料,与王太楚共同研发了中国自主的导弹控制技术。1964年,他参与的首枚自主研发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初,他获得高级职称证书,编号"001",这完全是靠实力而非背景得来的。退休后,他仍活跃在国家建设一线:引进外资、支持革命老区、关注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
“我有个哥哥还活着!”1976年在核对为毛主席守灵名单时,李敏这样说道。可当时毛
熹然说历史
2025-04-14 00:04:06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