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呢?”吉林延边,一男子30年前看到银行宣传单,存1000元30年就可以

熹然说历史 2025-04-14 00:05:17

“契约精神呢?”吉林延边,一男子30年前看到银行宣传单,存1000元30年就可以获得本息合计36万元。男子牙一咬,直接将家里2000元全存了进去,可没想到30年后去取钱,银行却表示:存折无效一分也没有,男子一气之下告上法庭,法院判了。 一个午后,吉林延边某银行的大厅里,人来人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缓步走进银行,他步履蹒跚,却面带期待。这位老人就是廖先生,他的右手紧握着一个泛黄的信封,里面装着他珍藏了整整30年的存单。 "今天终于能拿到那笔钱了。"廖先生心里暗想,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嘴角微微上扬。他在排队的人群中显得格外耐心,仿佛这30年的等待已经让他学会了沉淀。 轮到廖先生办理业务时,他小心翼翼地从信封中取出那张已经泛黄的存单,双手递给了年轻的银行职员。 "您好,我想取这笔存款。"廖先生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年轻的女职员接过存单,眼睛一下子瞪大了。她从未见过这样的存单,上面的字迹全是手写的,看起来像是一件古董。存单显示,这是一笔30年前存入的2000元定期存款,年利率高达19.26%。 "这是什么?"她疑惑地问道,"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存单。" 廖先生骄傲地回答:"这是我30年前存的钱。那时候的2000元可不是小数目,够一家人吃上整整一年呢!按照当时银行的承诺,存1000元30年后能拿36万,我存了2000元,现在应该能拿到72万。" 女职员听完,脸上的表情从疑惑变成了惊慌。她连忙说需要核实一下情况,便拿着存单匆匆走向了办公室。 廖先生站在柜台前,回想起30年前的那一天。那时的他正值壮年,辛苦打拼积攒下这笔钱实属不易。当他看到银行的宣传单上大大的标语——"1000元存30年,连本带息36万"时,他的心怦怦直跳。那个年代,36万是一笔巨款,足以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轨迹。 廖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他思考再三,最终决定冒这个"险"。他想着,等自己老了干不动的时候,这笔钱就是他的养老保障。于是,他带着积攒的2000元,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按照银行工作人员的指示填完了单据。 "廖先生,这张存单存在一些问题。"银行主管走过来,打断了他的回忆,"我需要和您详细说明一下情况..." 银行主管面对廖先生,语气平缓却坚定:"非常抱歉,您这种超长期存款,在您办理完这项业务后一年内就被取消了。您现在要取出这笔钱,是不能够按照存单上的利率来计算的。" 廖先生愣住了,仿佛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难道,银行还会说话不算数吗?"他的声音因震惊而微微发颤。 主管耐心解释:"我刚给您说了,您当年办完后,一年之内,银行就取消了这种业务,这张存单上的业务,如今已经不被认可了。" "不被认可?"廖先生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那我的钱可是实打实存进了银行,我就是想把钱取出来。" "要支取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按照存单上的利息来算。"主管继续说道,"我们只能按照活期存款利息,或者按照现在普通定期利息来算。您能取出来4000多元。" 廖先生听到这个数字,一阵眩晕。从期待的72万到寥寥4000元,这落差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他对晚年生活的所有规划。30年的等待,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 "不可能!这不公平!"廖先生猛地拍了一下柜台,声音在银行大厅里回荡。他忽然想起30年前,银行职员热情地向他推荐这项业务时的场景,想起那些高高挂起的标语,想起自己签下合同时的喜悦与期待。 几天后,廖先生决定把银行告上法庭。他找到了当年的存单,这是他与银行之间的合同证明。他在诉状中写道:"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法院受理了这起案件。庭审中,银行代表辩称,该项业务的取消是基于国家政策调整,并非银行单方面决定。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相关监管政策,银行有权根据政策变化调整业务范围。他们认为,在此情况下并非恶意违约,而是由于法律和政策变化导致无法履行原合同。 法院经过周密调查和慎重审理,最终作出判决。法官认为,虽然该存单业务确实已被取消,存款合同在法律上可被认定为无效,但银行在处理这一情况时也存在过错。银行应该在政策变更后及时通知客户,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法院判决,银行应按照5年期定期存款利息19.26%来计算,加上本金2000元,共计13556元支付给廖先生。 当判决结果宣布时,廖先生的表情复杂。这个数字远低于他期待的72万,却也比银行提出的4000元高出不少。他站在法庭外,望着手中的判决书,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与无奈。

0 阅读:6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