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虽然确定了永存毛主席遗体,但有个大问题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思维,

醉卧桃源之梦 2025-04-14 16:02:56

1976年华国锋虽然确定了永存毛主席遗体,但有个大问题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思维,坟墓要建造在偏僻安静、有树有水,鸟语花香的地方,那么纪念堂建在哪里最合适呢? 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他们表情肃穆、庄严,眼睛注视一方,一副水晶棺映入眼帘,棺内躺着中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面容红润,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似乎只是沉沉的睡去了…… 众人瞻仰毛主席遗容,眼眶中隐隐有泪花闪烁,良久,他们才依依不舍离去。 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为了瞻仰毛主席遗容不惜千里迢迢,有人甚至将9月9日视为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天。 天安门广场成为了毛主席去世后的安身之所,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然而却有很多人不清楚,当初毛主席去世后,遗体安放在哪,成为了党内一众领导心中的难题。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遗体是否下葬?葬在哪里?如果不下葬,遗体又安放在哪里比较合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立刻做出决定。 华国锋作为毛主席亲自挑选的接班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保留毛主席的遗体,方便世人瞻仰,这样一来,毛主席就似乎从未离开。 一众领导一致商议后,同意华国锋的提议,只是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毛主席的遗体放置在哪里比较合适呢? 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可选址却成为了“老大难”,华国锋表示一定要为毛主席选择一个绝佳的遗体存放地。 选址,有极大考究,但当时众人思维碰撞热烈,大致分为两个派别:“山”与“水”。 “山顶红星”,因此,香山和景山一度被列为最佳存放毛主席遗体的地方,但香山地区远离北京城,路途遥远,若是百姓前往瞻仰毛主席仪容实在有些奔波。 为了让群众更加便利,这处选址便被舍弃,至于景山,虽然在北京城内,也能做到俯瞰一切,视野开阔,但还是在距离方面有些不太妥当,因此也被否决。 山与水占据其一也可,山不行,“水上日出”,便占据了主导,毛主席生前喜好游泳,自然是好水的,因此,当时的重心是有水,中南海的瀛台小岛也一度被考虑在内,但由于一些因素,最终也被否决。 究竟如何选址,才能在不失庄重的情况下,又贴近群众呢?主席一生为国为民操劳,半刻不得清闲,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中国的老百姓。 或许将主席遗体放置在老百姓看得见的地方,也算是真正符合主席的心意,而天安门广场被视为最佳的地方,并且获得了一致同意。 北京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都,天安门广场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心位置,同时也是距离老百姓距离最近的位置,将地点选择在天安门广场,也算是顺应“民心”、“民意”! 敲定遗体存放地址之后,毛主席纪念堂便迅速被提上日程,国内数十名最为顶尖、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美术工作者、能工巧匠,纷纷从全国各地奔赴北京。 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在在此之前,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工作组成立,由时任北京市建委主任的赵鹏飞以及一机部副部长孙有余“挂帅”。 工作组起初想要按照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风水玄学传统进行建造,但这一提议瞬间被否决了,传统陵墓建筑与世隔绝,空气不流通、光线阴暗,显然不符合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的初衷。 况且,主席生前平易近人,从不端架子,这样的设计注定与主席以往的性格相悖,经过多重考虑之后,设计组将重心放在“堂”而非“墓”。 客厅又名为“堂屋”,一定要采光好,空气流通,这样才能够称之为“堂”,因此,毛主席纪念堂内部的整体风格初定,一定要“亮堂”。 在多重设计理念的加持下,毛主席纪念堂拔地而起,打破坐北朝南的建筑老传统,选择在正阳门和革命纪念碑中间,这便更好的将主席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庄严肃穆明亮的毛主席纪念堂,一樽由特殊材料建造的水晶棺停放其中,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瞻仰伟大领袖遗容。

0 阅读:1
醉卧桃源之梦

醉卧桃源之梦

醉卧桃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