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德国利勃海尔正在举行一场展会,来自中国徐工集团的孙丽一行人这时正在德国学习机器制造,德国人却在一旁嘲讽:“反正你们中国人看了也学不会。” 1990年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展厅内灯火通明,一群衣着朴素的中国工程师正认真地拍照记录,其中一位年轻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孙丽。 "看,那群中国人又在抄我们的技术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德国工程师用蹩脚的英语大声说道,"不过没用的,就算让他们看,他们也造不出来。中国永远不可能自己制造出这样的机器。"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刺进孙丽的心里。她咬紧牙关,默默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德国利勃海尔800吨级履带起重机的技术参数。当时,中国的起重机水平堪忧,即使是50吨级的履带起重机也尚未实现自主研发,而德国已经领先了整整16倍。 四年后的1994年,22岁的孙丽从大学毕业。回想起展会上的那一幕,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了徐工集团。初入职场的她没想到,徐工集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一家兵工厂。那时的工厂为躲避战火辗转多地,老一辈徐工人坚持不懈地生产武器支援前线。1953年,工厂才最终落户江苏徐州,直到1989年经重组后才正式成立徐工集团。 孙丽进入徐工集团的那一年,公司刚刚生产出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履带起重机,全厂上下欢欣鼓舞。但她心里清楚,同一时期德国的利勃海尔已经拥有800吨级的履带起重机产品,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触目惊心。 从展会归来的老工程师们常在茶余饭后向年轻人讲述国外先进技术,孙丽每次都听得格外投入。"我们不能永远依赖进口,高昂的价格和不平等的贸易条件让我们的工程建设受制于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说,"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2年,30岁的孙丽已经在徐工工作了8年。这一年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她刚刚成为一名母亲,也在这一年接到了150吨履带起重机塔臂的研发任务。 "当时研制过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们白天奔波全国各地去收集实践数据,晚上加班熬夜计算数据、设计图纸。"孙丽回忆道。作为一位新手妈妈,她常常在深夜回到家中,看着熟睡的孩子,想起德国工程师的冷嘲热讽,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让中国的起重机站上世界之巅。 2019年沙特阿拉伯的工程现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XGC88000伫立在烈日下,巨大的身躯如同一座移动的小山。现场的外国工程师们满脸惊讶,这台中国制造的"大家伙"正准备吊装一个2000吨重、高达92米的洗涤塔。 "你们确定能行吗?"一位荷兰工程师皱着眉头问道。他回想起11年前同样在沙特的项目,当时中国只能作为协助方参与工程,而且被严格限制进入起重机驾驶室。当年他还曾指着工地上的吊车对中国工程师说:"这些里面,没有任何一辆是中国制造。" 此刻,这台价值两亿元人民币、臂长超过200米的中国起重机只用了6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荷兰工程师低声说道:"当年对中国的低估是我们的错误。" 时间倒回到2003年,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孙丽带领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150吨级履带起重机QUY150,被誉为"中国第一吊"。这台起重机让整个研发团队士气大振。孙丽带着团队一鼓作气,相继完成了260吨、350吨等多款产品的总体设计,解决了多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产品的瓶颈问题。 但在2008年,中国起重机虽然已经发展到接近1000吨级,与荷兰的3600吨级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那一年的沙特项目招标中,因为没有足够大的起重设备,中国只能作为协助方派工程师前往。荷兰公司对中国工程师进行了严防死守,禁止他们进入起重机驾驶室,还不断刁难拖延工期。 这次经历深深刺痛了中国工程师们的心。2010年,孙丽带领团队开始研发千吨级以上的起重机。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孙丽独创了超长臂架的单、双腰绳设计理论体系,设计了世界先进的拉板式变幅型式,解决了在向千吨级履带起重机产品延伸中拉索使用困难的瓶颈问题。 4000吨级起重机的研发难度远超想象。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与模型,孙丽带领团队用了整整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产品概念设计。研发进度缓慢让孙丽整日食不下咽,短短半年时间就瘦了20多斤。 "我们需要创新思路,用组合臂架、多机构同步控制、一车多用、超起配重动态平衡等技术来解决这些难题。"孙丽在一次深夜的团队会议上说道。终于在201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XGC88000正式诞生。 这台超级起重机获得了8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3项国际首创技术和6项国际领先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超大吨位起重机行业的多年垄断,使同类产品的报价下降20%以上。 从2013年到2023年十年间,XGC88000只生产了三台,第四台正在生产中。2020年交付的新款XGC88000相比前两台有了进一步的升级,操控系统更加智能,运输、组装、拆卸也更加方便快捷。
为什么中国人不那么抵触德国纳粹
【213评论】【1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