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120万买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宅,此后他又把后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了修缮复原这座老宅上面,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和这座宅子近况如何? 2023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古稀之年的耿保国走在浑漆斋大院的青石板路上,看着眼前这座耗费了他26年心血的明清古宅,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二楼的漆艺美术馆里,数十幅精美的推光漆画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是他一生艺术成就的见证。 回望1997年,当时48岁的耿保国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疯狂"的决定——花100万买下一座破旧不堪的明清古宅。那是平遥县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公开拍卖的古院落之一,原名冀家大院,建于明末清初,是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掌柜冀玉岗的祖业。 "当时我两个儿子都坚决反对,亲朋好友也都认为我疯了。"耿保国回忆道,"一百万在90年代是什么概念?很多人一辈子都攒不到这个数。"为了凑够这笔钱,他不仅拿出全部积蓄,还向亲友借钱,甚至去银行贷款。 耿保国的执着源于他对传统工艺的热爱。15岁开始,他就跟随平遥推光漆器大师薛生金学艺,在平遥推光漆器厂一干就是30多年。推光漆这种传统工艺在平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漆之一,与法华器、澄泥砚并称为山西三宝。它以用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具有防蚊虫、色泽经久不褪、手感温润等特点。 "我想找个大点的地方,既能住人,又能继续钻研漆艺。"耿保国说。但当他正式拿到钥匙,踏入这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拥有70余间房屋的古宅时,心情却异常复杂。 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碎:墙壁破败斑驳,爬满了青苔;木质结构已经腐朽;屋顶上的杂草长到一米多高;室内看上去长满白毛,雨天还会漏水。这座按照清朝四品官规格建造的三进两院古宅,已完全失去了昔日风采。 "那天我妻子看到房子后,眼泪都流下来了,觉得我把家底都赔进去了。"耿保国苦笑着说,"但我却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修复后的样子。" 作为一名获得过"中国工艺大师"称号的漆器艺人,耿保国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决心用自己在漆器上积累的工艺经验,把这座古宅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精心修复。他说:"我要用毕生精力让它焕然一新,恢复它400年前的风采。" 一座马蹄形的木梯连接着浑漆斋大院的一楼与二楼,73岁的耿保国每天都会沿着这个楼梯慢慢走上二楼的漆艺美术馆。二楼大匾上"高山仰止"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耿保国自己精心创作的牌匾,从选料、雕刻到上漆全由他一人完成。为使匾额体现明清风格,他采用了漆艺中最高端的烤木漆手法,精挑细选没有瑕疵的底板,直接在上面刷漆八九次,字的部分还使用真金装饰。 这只是耿保国二十多年修复古宅过程中的一个小缩影。 1997年买下冀家大院后,耿保国制定了详细的修复计划。首先要解决的是摇摇欲坠的屋顶和腐朽的木质结构。"当时屋顶上的杂草有一米多高,屋内的梁柱几乎全部腐烂,许多地方都在漏雨,这些都是急需修复的。"耿保国回忆道。 为了尽可能还原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耿保国开始在平遥县各地奔走,观察明清古建筑的门楼结构和装饰风格。他还翻阅大量的古建筑资料,了解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美学风格。 材料的选择上,耿保国极为讲究。在他的院子里堆积着各种砖雕、石雕和瓦当,这些全都是他从市场上一件件淘来的明清时代老物件。"只有用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体现出古建筑的原貌和神韵。"耿保国说。 修复工作进展缓慢,因为买下房子已经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只能靠着制作漆器出售赚取资金,一边还债,一边修复老宅。仅修复大门的门楼这项工程就花费了5个月的时间。 最初反对父亲的两个儿子,看到父亲的坚持和执着,也被感动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理解父亲的初衷,一家人一起投入到古宅的修复工作中。这对耿保国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二十多年来,耿保国总共投入了五百多万元在这座古宅上。统计下来,几乎是最初购买价格的五倍。但在他看来,这笔投入是值得的。"这不仅是在修复一座古宅,更是在保护传统文化。" 如今,修复后的浑漆斋大院仍保留着原有的三进两院过道厅结构。第一进院是门房家丁居住的地方,内院则是管家和伙计的居所。穿过宽敞的道厅,才来到主人居住的主院,院中有朝南的正房和东西厢房。正房采用五间窑洞的形式,由七根梁支撑,冬暖夏凉,极具地方特色。 按照传统规矩,耿保国和老伴住在正房,大儿子住东厢房,小儿子住西厢房。二楼则被打造成了漆艺美术馆,展示着耿保国多年来创作的漆画作品。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5 03:30:13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