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这个年轻人叫丁惠民,作为九大著名知青之一,他不是新闻媒体塑造的知青典型,而是数万知青推举的知青领袖,至今仍被当年的知青们视为英雄,那么这是怎么回事?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1979年1月,天安门前来往的群众被一支衣着单薄、皮肤黝黑的知青请愿团吸引,其中有一名男青年正在讲述他们在西双版纳的情况,惹得不少人都流下了同情的眼泪。 这名男青年就是丁惠民,在作为知青代表到北京请愿之前,他为知青返城的问题已经给中央写过3封信了,由于迟迟得不到回音,他又发动云南5万多名知青进行罢工、卧轨和北上请愿的一系列的运动,因此作为知青中的“刺头”,他名声在外。 丁惠民是上海知青,父母都是技术工人,在丁惠民读中学的时候,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在全国掀起高潮,因此作为时代的一粒砂,丁惠民在中学毕业后便响应号召,来到了最艰苦的边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景洪农场。 位于西双版纳的景洪农场到处都是原始森林,毒蛇蚊蚁无孔不入,知青们的任务就是砍伐森林,种植橡胶树,生活艰苦且劳累,可劳作了一年又一年,农场的样子却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让知青们感到沮丧和绝望。 丁惠民对知青的问题最为清楚,因为他做割胶工不久,就被调到分场小学做总务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走遍了西双版纳的农场,对知青的生活和生存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 比如与当地农民的矛盾,还比如虽然在农村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失去了学校教育的机会等。 当然,让丁惠民决定为知青权益奔走,还是当时发生的两件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一是分场连长的裤子丢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将全连集合,并将被当作怀疑对象的男知青吊在篮球架的篮筐上,要求连里的每个人都拿棍打三下,结果男知青被活活打死。 二是女知青瞿林仙难产死亡的医疗事故。 瞿林仙是上海知青,也是第一批奔赴云南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由于迟迟不能返城,30岁的她和上海老乡结婚。 1978年11月,正在劳动的瞿林仙腹部阵痛,预感到要生产的她来到卫生所。 当时卫生所里只有几名在县里培训过几个月的赤脚医生,而瞿林仙又是难产,于是主治医生决定给她做剖腹产,可医生在准备手术的过程中竟然回家喝酒喝到人事不省,最终导致瞿林仙难产而死。 瞿林仙的死亡引起了知青们的共鸣,他们在葬礼上痛哭失声,而他们悲哭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上山下乡运动的政策调整,导致他们的身份不再是知青,而是农场青年职工,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不再享受知青待遇,还堵死了他们的回城之路。 所以,瞿林仙的死才在知青中反响巨大,以至于知青们抬着瞿林仙的尸体前往景洪发起抗议活动,而数以千计的知青得知后也加入到了队伍中来,导致当地政府不得不调遣军警和民兵严阵以待。 丁惠民深知知青的返城问题不解决势必会闹出大乱子,所以在这一时段他先后给中央写了三封信,向中央反映了知青的返城要求,希望中央能引起重视,然而却迟迟没有回音。 于是丁惠民组织农场12个分场的知青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知青大罢工,由于在和省委领导对话的过程中,问题没能得到解决,因此丁惠民正式向州委提出了北上请愿的要求,结果当然没能获得批准,于是丁惠民指挥北上请愿团强行北上,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较量后,终于抵达了昆明,在遭到阻拦后,丁惠民又指挥近百名知青集体卧轨示威,导致列车受阻不能前行。 卧轨事件惊动了中央,最终中央领导同意知青请愿团到北京反映情况,不过人数不能超过30人。 于是作为知青返城总指挥的丁惠民尽管当时发着高烧,还是亲自率领知青请愿团到了北京,并作为知青代表见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等中央首长,在首长们的劝说和鼓励下,丁惠民又将知青带回了云南。 与此同时,中央调查组前往云南调研,并将暴露的知青问题反映给了中央,最终国务院批准了知青返城的要求,知青们无不欢呼雀跃,仅仅数月,西双版纳5万余知青走了个精光,而丁惠民是最后一个离开西双版纳的知青,他说他要看着知青们离开才走。 丁惠民返城后并没有回到上海,而是到武汉顶父亲的职进了厂,后来他和重庆知青结婚,几经波折直到1985年才调到重庆,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工作的刻板和枯燥让丁惠民很不自在,于是他转行做木材生意,结果赔了本,多年来他的事业始终没有起色,但只要是知青有困难找他,他总是非常热心,不惜出钱出力帮助知青解决问题,并数次给政府写信,希望政府能重视知青的养老及待遇问题。 2024年,72岁的丁惠民因心梗离开人世。 噩耗传出后,各地知青纷纷前往吊唁,还有不少知青更是在网上写下祭文表达对他的哀思之情。毕竟在知青的心中,为他们争取到返城权益,终止上山下乡运动的丁惠民,永远都是他们心中的大英雄。
照片上这个年轻人叫丁惠民,作为九大著名知青之一,他不是新闻媒体塑造的知青典型,而
底层史观吖
2025-04-15 10:12:43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