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谭嗣同被处决,为何百姓欢呼雀跃?因为他的死,在老百姓看来,是为了铲除恶势力。

品古观今吖 2025-04-15 10:20:23

当年谭嗣同被处决,为何百姓欢呼雀跃?因为他的死,在老百姓看来,是为了铲除恶势力。那些反抗朝廷的叛乱分子,在民众眼中就是卖国贼!剿灭卖国贼,自然是让人痛快的事情!被宣传机构洗脑的朝廷支持者,对一切反对朝廷的都怀有仇恨,因此朝廷的敌人也成为他们的敌人。谭嗣同正是为了唤醒那些大脑已经僵化的民众,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希望通过他的牺牲唤起民智。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民众投掷的腐烂食物和被杀后争相沾染鲜血馒头的疯狂场面。 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清朝的形势岌岌可危。光绪帝面对着无法逃避的责任,他无法忍受成为亡国之君的耻辱。于是,在1898年6月11日,他下定决心改革,颁布了《定国是诏》,希望通过新政来挽救清朝的命运。他重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试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光绪帝的主张和维新派的激进改革措施迅速引起了慈禧太后及其守旧派的极大不满。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采取行动,迫使光绪帝下达三道圣旨,事实上夺取了军政大权,从此光绪帝的新政改革名存实亡。 在改革的几个月里,反对声浪不断。包括奕劻、李莲英等宫廷重臣频频向慈禧太后递交奏折,强烈建议她垂帘听政,以阻止变法运动。宫外,御史杨崇伊则与保守派大臣荣禄密谋,策划如何粉碎这场改革。 1898年7月30日,光绪帝向杨锐发出密诏。密诏的内容流露出深深的忧虑:“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 9月初,光绪帝尝试通过裁撤一些老官僚来回应维新派的要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至少在表面上保持变法的动力。他甚至召见了谭嗣同等几位维新派人士,试图通过赋予他们军机章京的身份来增强他们的影响力。 但是,这一切努力很快被9月18日慈禧太后的行动所粉碎。在那天夜里,谭嗣同秘密会见了袁世凯,希望能够说服他起兵支持变法。然而,袁世凯表面上同意了谭嗣同的计划,实际上却随即向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告密。几天后,即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翻天覆地的政变。 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直接闯入光绪帝的寝宫。光绪帝未能抵抗,只得跪地求饶。慈禧太后怒斥光绪帝背信弃义,此后,光绪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宣布训政,并下令清洗维新派,命令捕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这场所谓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前已经逃离了北京,分别逃往香港和日本。然而,谭嗣同选择留下,他拒绝了梁启超和其他朋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1898年的北京,戊戌政变失败后,谭嗣同知道他的命运已被封印。在狱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和参与变法的动机。他曾深信,改革是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唯一途径。22到24日的三天中,他甚至还策划营救光绪帝,希望能够挽回局势,但计划终究未能成功。 与此同时,谭嗣同告诉梁启超,历史上的每次重大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血腥,而中国尚未有因变法而流血的先例,他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这种牺牲的开始。 当行刑的一天到来时,与谭嗣同一同被捕的还有其他五位志士。杨锐,担任军机章京,政变时不幸被捕并惨遭杀害;林旭,也是军机章京,曾试图营救光绪帝,年仅24岁就英勇就义;杨深秀提倡新政,力抗保守大臣;刘光第与康广仁同为改革派精英,均在革命浪潮中遇难。 在临刑前,谭嗣同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其中包含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 然而,在行刑的日子,当六君子被押向刑场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投掷蔬菜并且辱骂他们为“反贼”。但他依旧坚定地走向刑场,他的最后一言是对改革的执着与对未来的希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从明清两代的封建专制制度来看,这种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曾达到了极致。明代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以及清代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剃发易服等事件,无不显示出统治者通过恐怖手段对民众实施的严酷压迫。此外,文字狱的屡屡出现,如“清风案”、“明史案”,不仅镇压了思想,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恐怖统治,严重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自由和创造力。 1840年鸦片战争后,虽然外界的新思想和技术开始渗透中国,清政府也启动了洋务运动尝试自强,但这种改革太过片面,重技术轻思想,最终未能触及社会的深层次结构。至光绪年间,中国的文盲率高达99.3%,说明绝大多数民众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他们对于国家事务和政治变革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参与意识。 在《藤野先生》中,他描述了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为敌国效力的荒唐场景,以及民众对暴力和死亡的麻木不仁。在《药》中,描述了人们用刑场上的鲜血来蘸馒头的行为。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冷漠态度,甚至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再次暴露无遗。面对外敌的侵略,许多民众竟表现出旁观者的态度,这种现象让人难以理解。

0 阅读:185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