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

戴梦维苏苏 2025-04-15 18:09:31

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得知中学生的身份后,老师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这位看似普通的学生,就是毛主席的外孙孔继宁,1962年孔继宁出生在中南海,父亲孔令华出身将门,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军人,尽管生长在这样显赫的家庭,但简朴的家风始终贯穿其成长,他的母亲李敏更是刻意让年仅十岁的儿子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就是为了让他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 在学校里孔继宁是个特别的存在,他的身份被隐藏不允许公开,不允许接受特别照顾,他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后排,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和同学们共用一本课本。 即便在寒冬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穿着打着补丁的棉袄上学,在公交站台跺着脚等车,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外公毛主席的谆谆教诲:"你要做普通人的孩子,穿布衣、吃粗粮。" 孔继宁学校课堂上虽然很少主动发言,但每次被老师提问都能对答如流,他在劳动课上总是抢着干重活,面对特殊餐补更是坚决拒绝:"我要和大家吃一样的,"这种平实的态度,赢得了师生的普遍尊重。 在中南海的成长岁月里,孔继宁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和工作人员的子女一起劳动,打扫卫生,种菜浇水,这些平凡的劳动,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朴实无华的种子。 有一次他因为背诵诗词获奖,兴冲冲地向外公邀功,却换来了意味深长的教导:"学问是你将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你拿来炫耀的资本。" 后来孔继宁选择了外交官这条路,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面对外媒关于"特权"的尖锐提问,他指着胸前的国徽坚定地回答:"我的特权是为14亿同胞发声,"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外交部新人培训的经典案例,彰显了新一代外交官的责任与担当。 孔继宁的告诉我们,真正的"红色基因"不在于血缘的传承,而在于精神的延续,正如孔继宁后来所说:"外公教会我,真正的'红色血脉'不在血统,而是在于心中装着多少百姓。" 这个特殊家庭的教育故事,展现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无论出身如何,真正的价值都在于个人的选择和担当,在这个意义上,孔继宁的平凡选择,恰恰彰显了一种难得的伟大。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信源:青岛新闻网2006年9月9日 ——毛泽东外孙)

0 阅读:663

猜你喜欢

戴梦维苏苏

戴梦维苏苏

戴梦维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