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老山前线,我军战士李谋仁,被3个越南特工用石块打晕,拖往越方。拖行不到10米,李谋仁陡然清醒,却无法挣脱,又不愿当俘虏,随即朝我方大喊:“同志们,我被敌人抓住了,快打死我!” 1986年春天,云南老山前线的群山笼罩在硝烟中,这里距离越南边境不足百米,猫耳洞里的解放军战士李谋仁正盯着夜视仪观察敌情。 这个来自陕西旬阳的19岁士兵,已经在168高地坚守了十二个昼夜。 三年前我军收复老山后,越军每逢4月28日总要发动报复,此刻的阵地上反常地寂静,连虫鸣都消失了。 李谋仁抹了把脸上的露水,握紧胸前的报话机——这是连接我军炮兵的眼睛。突然,西南方向的草丛发出窸窣响动,他刚要调整观察角度,三发炮弹呼啸着砸在战壕旁。 爆炸掀起的泥土还没落下,三个黑影已从硝烟中窜出。带头的越军特工抡起石块,重重砸在李谋仁后脑。 这个在训练场拿过"全天候射击能手"的战士,就这样被拖向敌方阵地。鲜血顺着脖颈流进军装,在月光下染出深色痕迹。 六十米外的哨位上,战友张建军听见报话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电流声。突然,李谋仁沙哑的吼叫刺破夜空:"越军在我哨位前!向我开炮!"紧接着是金属碎裂声,通话戛然而止。 张建军抄起冲锋枪就要冲出去,却被班长死死按住——他们都知道,那个总爱在休息时擦枪的"小李子",此刻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李谋仁苏醒时,右耳贴着潮湿的泥土,能清楚听见越南话的低吼。三个敌人正拖着他往164高地方向移动,只要越过前面那道山脊就进了越军防区。 他试着活动手指,触到了腰间硬邦邦的手榴弹,这一瞬间,祖父讲述长征故事时的神情突然浮现眼前——那位老红军曾说过:"咱们当兵的,命可以丢,气节不能丢。" "同志们!向我开炮!"李谋仁用尽力气嘶吼,惊飞了灌木丛中的夜枭。正要扣动扳机的越军特工被这声呐喊震得愣住,只见这个满脸血污的年轻战士突然翻身,胸前的光荣弹拉环已拽在指尖。 轰隆巨响中,四具躯体同时被气浪掀翻,炸飞的碎石噼里啪啦打在焦土上。 天亮后打扫战场时,战友们看见李谋仁的右手食指仍紧扣着弹体残片。这个入伍时连背包都打不好的新兵,用生命守住了通往主阵地的咽喉要道。 在他的遗物里,有封没写完的家书:"爹,俺在前线挺好的,每天能吃上热乎饭......"信纸右下角,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二十公里外的指挥部,参谋长红着眼睛在战报上签字,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李谋仁被追记一等功,云南边防某部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当载着骨灰的军车驶入旬阳县城时,街道两侧站满了自发迎候的百姓。有位拄拐杖的老大娘颤巍巍地往车上抛洒野菊花,嘴里念叨着:"娃啊,回家啦。" 如今的小河北烈士陵园里,李谋仁的墓碑旁常年摆着新鲜野果。守陵人说,总有些穿旧军装的老兵蹲在碑前说话。 他们讲新式军装的变化,说村里通了高速公路,但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当年要不是你拉响那颗光荣弹,咱们的炮兵观察所就保不住了。" 陵园管理处存着份泛黄的《解放军报》,头版标题《十九岁的永恒坐标》下,有张略显模糊的照片:训练场上的李谋仁正在擦枪,阳光洒在他带酒窝的笑脸上。 这份1986年5月的报纸,如今成了当地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每年清明,孩子们都会在老师带领下,用稚嫩的声音复述那个血色黎明——有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哥哥,用十九岁的生命在边境线上划出了最硬的骨气线。 参考资料:气贯长虹的忠诚卫士李谋仁2022-05-14拂晓哨位
1986年老山前线,我军战士李谋仁,被3个越南特工用石块打晕,拖往越方。拖行不到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15 18:51: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