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报道和官方信息,以下是芦山地震后参与抗震救灾的广东籍人员及团队的部分名单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5 19:07:28

根据公开报道和官方信息,以下是芦山地震后参与抗震救灾的广东籍人员及团队的部分名单和事迹: 一、官方救援力量 1. 广东省医疗救援队 - 覃铁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作为国家卫计委外派专家,参与芦山地震重症伤员救治工作。他曾三次参与汶川、玉树、芦山地震救援,创造了重症救治无死亡的记录。 - 孙鸿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带领60名队员在震后3小时内完成集结,携带移动医院设备和5天物资赶赴灾区。 - 马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专家,虽未直接赴灾区,但参与技术支持和远程医疗指导。 2. 广东省消防救援队伍 - 广州市消防支队:120名官兵组成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装备待命,其中部分队员参与过汶川、玉树地震救援。 - 佛山市消防支队:61名队员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支援灾区。 二、民间公益组织与志愿者 1. 广州蓝天救援队 - 巫东辉(阿辉):云南分队负责人,曾在广东惠州开办水厂,2008年起参与多次地震救援。芦山地震期间,他带领队员深入龙门乡王家村,帮助村民抢运粮食、搭建帐篷,并协调企业捐赠2000顶帐篷。 - “737獒哥”等5名队员:在宝兴县雪山村制作临时担架,徒步3小时将胸部骨折的村民李玉明抬至山脚救治。 2. 深圳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 周小燕:理事长,带领团队在芦山开展为期3年的灾后社工服务,链接深圳壹基金资源参与房屋重建,并组织深圳企业家考察团支援灾区。 - 李光明:深圳社工协会副会长,作为顾问参与灾后重建调研和社工服务规划。 3. 广东救援辅助队 - 钟鸣、杨永庆等13名队员:民间专业救援队,虽未直接参与芦山救援,但在2013年汕头洪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模式为后续民间救援提供参考。 三、专家与技术支持 1. 周福霖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研发的隔震技术应用于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楼,使其在地震中完好无损,成为全县急救中心。 2. 兰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曾作为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医疗队队长参与汶川地震救援,芦山地震后提供远程医疗建议。 四、其他参与群体 1. 高校与科研机构 - 中山大学:组建抗震救灾专家组,捐赠价值100万元的神经修复药品“神桥”,并参与伤员转运和心理辅导。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赴灾区评估房屋受损情况,提供重建技术指导。 2. 企业与慈善机构 - 深圳壹基金:联合慈卫公益,引入台湾抗震技术参与芦山房屋重建,并资助1000余名学生上学。 - 广州某户外运动品牌企业:通过蓝天救援队捐赠价值100万元的帐篷等物资。 五、信息说明 1. 数据局限性:由于志愿者信息分散、军队人员未公开及隐私保护等原因,上述名单仅涵盖部分可查人员,实际参与人数远超所列。 2. 团队贡献:广东省共派出9支医疗队、200余名消防官兵及数百名民间志愿者,涉及医疗、搜救、社工、技术支持等多个领域。 3. 持续影响:广东与四川建立长期对口支援机制,如深圳慈卫的3年社工服务、周福霖院士团队的技术后续应用等。 如需更详细名单,建议联系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卫生健康委员会或参与救援的机构获取官方记录。

0 阅读:8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