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在碾庄突围,腿部中弹后,含泪对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已不行了。我只怨自己,为什么在新安镇等四十四军两天之久,又为什么不架设浮桥······李弥兵团要来救我们,那当初为什么要从曹八集撤走······一切都晚了。你不要管我了,你年纪还轻,希望你能突围出去······”说罢嚎啕大哭。 1948年,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地区的领导力量。 粟裕全面接管了华东野战军的军事与政治工作。 然而,在豫东战役中,粟裕遭遇了重重困难。 黄百韬的部队在战斗中顽强抵抗,粟裕选择通过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等手段,成功将敌军分割并逐一击破。 然而,战争的代价也十分惨重,华东野战军伤亡惨重。 黄百韬的坚强表现让粟裕意识到,这位敌人不容小觑。 在豫东战役之后,黄百韬被提升为第七兵团的司令官,并开始准备参与即将到来的淮海战役。 他的第七兵团下辖多个部队,兵力雄厚,战斗力强大。 1948年,战争的初期,在碾庄圩地区,黄百韬凭借其坚强的防守,让华东野战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双方的战斗一度陷入了胶着状态。 粟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不断加强对敌军的围攻。 战局变化,黄百韬的兵团已经意识到撤退的紧迫性。 11月1日,黄百韬向上级请求立即撤退,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并未及时做出决策。 黄百韬不得不继续等待原定的支援。 这个过程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的撤退计划不断受到干扰,蒋介石下达的命令使得撤退的时机错失。 11月5日,黄百韬接到了来自刘峙的指示,让他继续在新安镇等待第四十四军的到来,而非立即撤退。 这一决定让黄百韬感到愤怒。 尽管如此,黄百韬依然无可奈何地执行了命令。 黄百韬的兵团逐渐陷入包围之中。 解放军的进攻并未停止。 11月7日,黄百韬终于等到了第四十四军的到来,于是开始了撤退。 然而,黄百韬未能事先准备好适用于大军通过的浮桥,而仅有的铁桥成了所有兵力的唯一通道。 面对即将到来的敌军,黄百韬只能指挥部队紧急架桥,并试图寻找更多的渡河点。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与解放军的距离越来越近。 为了寻求生机,黄百韬急忙奔赴八义集,希望与李弥兵团进行会合,并请求李弥延迟撤退。 然而,李弥拒绝了黄百韬的请求,理由是徐州的战事紧急。 李弥兵团的撤退使得左翼突然敞开了缺口。 黄百韬终于成功渡过运河,但他的第六十三军被全歼,第100军也损失惨重。 此后,黄百韬的兵团逐渐被华东野战军的各路部队围困,只能固守碾庄圩。 碾庄圩,位于徐州东南,黄百韬对每个村落的防御点都进行了加强,把房屋改造为火力点,并挖掘了大量的壕沟和水沟。 每个房屋的射击口巧妙地设置在屋角,使得一个火力点可以覆盖两条街道。 华东野战军在进攻初期并未充分评估敌人的防御工事,在前三天的战斗中,华东野战军突击部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华东野战军进行了战术调整,由谭震林和王建安统一指挥,并决定采取逐点突破的战术。 华东野战军重新发动进攻。 11月16日,解放军首先占领了碾庄圩外围的几个重要村庄,逐渐蚕食敌军防线。 到11月18日,华东野战军已经迫近了黄百韬的指挥中心,敌人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战斗逐渐转向了近身肉搏。 与此同时,黄百韬坚信国民党将会前来支援。 敌军的防线逐渐崩溃,黄百韬的兵团被压缩至碾庄圩周围不到十公里的范围内,援军迟迟未能赶到。 11月19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部队如潮水般涌向黄百韬的阵地。 解放军的坦克部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迅速占领了碾庄圩。 接着,华东野战军的部队开始围剿黄百韬的残余力量。 黄百韬的最后据点是大院上村。 他的部队依旧顽强反抗。 然而,面对解放军的严密包围,黄百韬最终无奈下令突围。 就在这时,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黄百韬死于自杀或是被炮弹炸死,事实如何至今仍无确凿证据。 在黄百韬阵亡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救援计划彻底失败。 参考文献:[1]李宝明.黄百韬兵团被围缘由考辨[J].安徽史学,2018(5):85-93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