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当黄埔校长时通常起床比较早,有天凌晨他见一个房间还有灯光,走进来就看到一个

史说畅谈呀 2025-04-16 10:43:34

蒋介石当黄埔校长时通常起床比较早,有天凌晨他见一个房间还有灯光,走进来就看到一个瘦小的青年正在灯下认真苦读。他拿起书,发现青年读的是《三民主义》小册子。蒋介石问叫什么名字,青年回答说叫陈诚。再问,回答说是浙江青田人。蒋介石听完只点点头,就转身走了。次日早操完毕,蒋介石当众宣布,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陈诚,发奋刻苦,精神可嘉,着晋升为炮兵队少校队长。 陈诚出生于1898年的浙江青田,一个典型的农家子弟,14岁结束小学学业后,不甘于平庸的他,选择自我突破。一年的自学让他成功考取了百里之外的省立第11师范学校,开启了他求学的道路。191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进入杭州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深造,但很快便因找不到工作而陷入困境。 在经济困顿和职业发展的双重压力下,陈诚父亲同科的秀才杜志远,及时伸出了援手。杜志远也是陈诚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在他的推荐下,陈诚获得了考取保定军官学校的机会,尽管起初因成绩不佳和身材矮小而未能直接入学,杜志远的进一步帮助使他以备取生的身份进入了学校。 192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浙军第二旅,不久即被提拔为少尉排长。尽管起初职业发展受限,缺乏强大的背景和支持,他并未放弃。此时,第二位“贵人”邓演达出现。作为粤军第1师第3团团长,邓演达正在寻找军事人才,准备在广州组建新军。邓演达为他的军事生涯开辟了新的道路。1922年12月,他跟随邓演达前往广州,很快被任命为三连上尉连长。 1924年,邓演达被孙中山选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陈诚也随他进入这一新的军事教育场所,担任炮兵科教官。在这里,陈诚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认可。 黄埔军校成立后,陈诚的第三位贵人蒋介石为他的人生再添一笔。初次相识在蒋介石慰问孙中山府警卫时,陈诚虽身为小连长,但却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1925年,陈诚被蒋介石委任为炮兵第一连连长。 陈诚在黄埔军校的几场重要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棉湖战役中,他亲自指挥炮火,支援了教导1团的进攻,这一战役不仅巩固了他在军中的地位,还为他赢得了“3炮定江山”的美誉,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评价。 1925年,陈诚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第二次东征中脱颖而出。在惠州战役中,他精准摧毁了敌方的主要防御火力点,有效地为步兵部队清除了攻城障碍。蒋介石对陈诚的军事才能给予了肯定,将其提升为炮兵第2营的营长,并额外奖励了五百银元。然而,这种提升和奖励在陈诚看来,可能只是蒋介石拉拢人心的手段。 1926年初,陈诚在黄埔军校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当邓演达被任命为教育长,以及严重担任军校教练部主任后,陈诚被调回军校,担任炮兵科长,协助他们进行教学和训练工作。 仅仅五个月后,陈诚的职务再次升级,成为第1补充师筹备处主任兼第3团团长,随后调任21师63团团长,他开始从专业的炮兵指挥官转变为综合部队的指挥官。 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陈诚奉命带领其部队加入战斗。他的部队是配属于严重指挥的第1军21师的一部分,参与了对浙江和江苏的重要战役,成功攻占杭州和苏州等关键城市。在这一系列战斗中,陈诚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眼光和军事判断力,最终在南京的战役中获得重要胜利,并被提升为21师的副师长,晋升为少将。 当蒋介石开始清除共产党人并试图巩固自己的权力时,陈诚所尊敬的两位前上司邓演达和严重均对蒋产生了强烈反感。他选择表达对蒋介石的忠诚,以确保个人的军事生涯和未来。 在对抗孙传芳的军事行动中,陈诚率部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当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军事权力的重新洗牌使得陈诚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1928年,蒋介石再度掌握国民政府军事最高权力,此时陈诚的政治命运也迎来转机。陈诚原在南京总司令部担任警卫司令,此职位虽然重要,但更多是象征性的,真正的军事权力相对有限。然而,不久后他被派往徐州前线指挥炮兵,开始实际掌控军事力量。他指挥的部队包括多个警卫团和炮兵团,实力强大,已远超他早前指挥的21师。 蒋介石深知保持权力的平衡和制衡至关重要,因此,他开始在军中推行“从旁制衡”的用人策略。陈诚作为与何应钦关系不佳的将领,成为蒋介石眼中的理想人选,可以用来平衡何应钦的影响力。 到了1930年,陈诚指挥11师参与多场关键战役,在中原大战中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决的决策力。他的举措得到蒋介石的高度评价。 陈诚开始筹建自己的势力。通过大量招募黄埔学生和军官,他成功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被称为“土木系”。 何应钦的境遇则日益凋零。尽管名义上仍担任蒋介石的第一军事副手,实际上已无实权,其在军中的角色逐渐边缘化,几乎沦为象征性的存在。 1930年,陈诚的军事才能在济南的攻坚战中得到充分展示。他的部队攻占济南后,他不仅被提升为18军军长,还继续兼任11师师长。

0 阅读:1389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