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老师中,有一位长他16岁的文学家,他是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符定一。 对年轻时候的毛泽东非常看好,他是最早发现毛主席才能的人,曾留下预言:“将来润之成就必在我之上”。 1912年,符定一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时,毛泽东报考了该校。当时毛泽东入校考试时国文的题目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为重”。 由于毛泽东对此类问题早有自己的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行文流畅,逻辑严谨。 作为校长的符定一先是觉得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随后他又有点怀疑,为了考验毛泽东的真才实学,他决定亲自面试。 于是他把毛泽东叫到办公室当场出题测试他,没想到毛泽东一气呵成,字里行间语出惊人,符定一看了之后连连拍手称赞,从此之后,他把毛泽东的名字记在了心里。 当时符定一教授毛泽东古汉语、历史、写作等知识,而且他发现毛泽东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就把自己圈点过的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送给他阅读,让他汲取古代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增长才干。 《御批通鉴辑览》这本书是在乾隆帝亲自参与和裁断下由清朝官方篡修的一部大型纲目体编年通史。它是《四库全书》里《御制评鉴阐要》一书的另一个书名。 这本“御批”一共有一千九百余条,达十五万字之多,内容涵盖广泛,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无所不包。 可见,符定一对毛泽东多么重视。 读书期间,毛泽东与一位国文老师的观点发生了冲突,毛泽东坚持己见,老师一气之下找到了校长符定一,说要开除毛泽东,但是符定一却说,“学生有问题可以教育,咱们对学生不能动不动就开除”。 由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欲望,他遂产生了研究“大学问”的念头,一次暑假前夕,毛泽东向符定一校长谈了自己退学的想法。 符定一自然不愿放走这位高才生,他极力挽留,但毛泽东去意已决,他谢绝了校长的好意,走上了独立自学的道路。 1913年,毛泽东结束了半年的自由读书生活,接受符定一的建议,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重新开始了学校生活。 1915年,符定一被选为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一家搬到北京定居。1918年,毛泽东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也到了北京。符定一得知消息后,让毛泽东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起畅谈国家大事,研究学问,还对他进行资助和关照。 符定一对毛泽东的器重,不仅限于师生情分,还有他对毛泽东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 受新文化的影响,符定一思想转变很大,他认为只有进行民主革命,才能救国救民,他非常支持毛泽东的各种革命活动,他认为这个青年无疑会成为当世雄才。 1922年,毛泽东为反对反动军阀赵恒惕的专横统治,组织并领导了长沙六千多人的泥木工人大罢工。 当远在北京的符定一知道消息后,他为毛泽东的革命行为感到高兴。当他听到赵恒惕要通缉逮捕毛泽东时,他利用自己在湖南的“关系”想方设法帮助毛泽东离开湖南。过了几天,当他得知毛泽东已安全去广州后,才放了心。 1943年,符定一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官厚禄所诱惑,毅然回到湖南老家隐居。之后,他跟着毛泽东,跟着共产党为国家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符定一通过调查研究,向毛泽东、党中央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深得毛泽东的重视。 1951年,符定位受毛主席的委托,主持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筹备工作。符定一对中国文字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发展新中国的文教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符定一与毛泽东之间几十年建立的忘年交,却是朋友与老师共同追求真理的深厚情谊。
在毛主席的老师中,有一位长他16岁的文学家,他是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
陌上花开四季情
2025-04-16 13:15:50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