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到一家面馆吃面,看到一老农后突然拍桌发怒:“让你们老板出来!”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1949年初秋,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像往常一样,低调地走在大街上视察民情。漫步了一阵后,他瞧见路边有家不起眼的小面馆,心想不妨去尝尝滋味。 陈毅走进店里,随手找了个位子坐下,跟随他多年的一位警卫员也一同入座。小二见有客人来了,过来吆喝了一声,陈毅便点了两碗阳春面。小二应了一声就风风火火地往后厨跑,嘴里还嚷嚷着"一十,两碗阳春面!"。陈毅听着有点纳闷,心想大约是店里的什么行话吧,也没太在意。 就在这时,陈毅听到门口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小二,来一碗阳春面。"那声音不高不低,但足以让店里的人都听见。可奇怪的是,小二却像没听到似的,仍旧忙他自己的事,全然不睬门口的老人。 过了一会儿,老人提高了嗓音又喊了一遍。这回小二终于有了反应,他不耐烦地回过头去,冲着老人吼道:"喊什么喊,十一,一碗阳春面!"态度差得很,跟之前接待陈毅时判若两人。 陈毅皱了皱眉头。他环顾四周,只见小面馆里三三两两坐着几个食客,也不见有多繁忙。小二对这位衣着朴素的老农爷爷如此不耐,实在令人费解。 况且,"一十"和"十一",究竟意味着什么? 思忖间,陈毅面前的阳春面已经端了上来,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他夹起几根面条送进嘴里,目光却时不时地往老人那桌瞟去。眼见着自己的面都快吃完了,老人的面才姗姗来迟。 陈毅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老人面前的那碗阳春面,汤水清淡,面条寥寥,跟自己这碗丰盛的面食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他当下心中一凛,隐约意识到,这其中必有蹊跷。 于是陈毅叫来小二,突然拍桌发怒:"怎么回事?你给我的面和给老人家的面,怎么区别这么大?"小二见问的人是陈毅,心下暗暗吃惊,嘴上却支支吾吾,话都说不利索了。 陈毅见状,心知必有隐情,便开门见山地对小二说:"我是上海市新上任的市长陈毅。现在我问你,'一十'和'十一'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老实交代!" 小二一听陈毅亮明身份,登时吓得魂不附体,战战兢兢地说出了实情。原来,这家面馆背地里一直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按客人的身份地位来念数字点菜。如果是干部阶层,就用"干"字的笔画顺序,称呼"一十";如果是普通百姓,就用"土"字的笔画,称作"十一"。 陈毅听罢大惊失色,进而又是气愤万分。他万万没想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居然还有这样的陋习在民间流传!而最令他愤慨的是,这种陋习竟然还衍生出了另一个更加恶劣的做法——"看人下菜碟"! 原来,这家面馆不仅在称呼上区别对待,就连食物的份量和价格也是"身份挂帅"。干部阶层不仅面码管够,价格还要比普通百姓便宜不少。而像这位老农一样的普通人,却要付出更多的钱,却只能得到寥寥无几的面条,实在令人不齿! 陈毅当即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地吼道:"快把你们老板给我叫来!这种欺压百姓的行为,我们共产党绝不姑息!" 面对眼前这令人不齿的一幕,陈毅忆起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峥嵘岁月。几十年前,他怀着一腔赤诚,远赴南昌,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他时刻以党的利益为重,以身作则,鼓舞士气。 革命取得胜利后,党内的考验和斗争并没有结束。陈毅在回忆中复又想起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整风会议。会上,一位老干部被揪住不放,原因是他在乡下欺压百姓,毫无党性原则。 陈毅在会上拍案而起,掷地有声地说道:"党的各级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分职位高低,谁要是违背党的宗旨,欺压老百姓,就是党纪国法都不容的!" 从那以后,陈毅每每碰到有干部脱离群众,摆官架子欺负人的事,总要亲自出面,严肃批评教育,绝不姑息养奸。他常说,党如果丢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那就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就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陈毅苦心孤诣几十年如一日,就是为了让党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的主心骨。人们认识陈毅,往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廉洁奉公和艰苦朴素。这位开国上将的另一面,却是他一生都在为党的肌体"杀毒消菌",始终对一切违背党的宗旨的行为,保持着如临大敌的警惕,毫不留情地予以坚决抵制和回击。 陈毅常说,共产党人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唯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陈毅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