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2年的一个清晨,孙玉国踏上了回乡的列车,远离了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踏入了久违的辽宁故乡。他的脸上没有了军装的严肃,只剩下一种淡淡的怀旧。 1982年初春一列开往辽宁的火车正在铁轨上疾驰。车厢里,孙玉国靠窗而坐。 此时的孙玉国已经卸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职务,即将到一个小型兵工厂担任副厂长。从军区高层到基层工厂,这样的人生转折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但此刻,他的脸上没有了军装的严肃,只剩下一种淡淡的怀旧。 火车继续向前,驶过一个又一个站台。这条熟悉的线路,他曾多次往返,只是这一次与往常不同。过去是身着军装、肩扛重任,而今是轻装简行、归心似箭。家乡在召唤,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正等待着游子归来。 列车进入辽宁境内时,天色已大亮。远处的群山轮廓渐渐清晰,这是他儿时最熟悉的景色。四十多年前,他就是在这样的山峦环抱中长大的。那时的孙玉国,还只是一个懵懂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二十岁那年,他响应号召参军入伍,从此开启了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透过车窗,可以看到沿途的村庄、农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忆中泥泞的小路已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低矮的茅草屋也换成了砖瓦房。家乡在这些年里悄然改变,却始终保持着最质朴的本色。 列车上的乘客大多在打盹或闲聊,没人认出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偶尔有人好奇地打量他几眼,或许是注意到了他挺拔的军人气质。但孙玉国并不在意,他的目光始终望向窗外,仿佛要把家乡的每一处景色都收入眼底。 快到站时,列车减缓了速度。车窗外掠过的景物渐渐清晰,熟悉的地标建筑一一映入眼帘。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回忆:少年时的懵懂,参军时的壮志,以及那些光荣与艰难的岁月。 列车最终停靠在家乡车站。孙玉国拎起简单的行李,走下车厢。站台上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煤油味,这是他记忆中最熟悉的气息。尽管职务已经改变,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步伐坚定地走向站台出口。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军区副司令员,而是一个普通的游子,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往的怀念,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春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他的身上,为这次归乡之旅增添了几分暖意。 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往事如潮水般涌来。那段峥嵘岁月中最难忘的,莫过于1969年那个早春。 当时的珍宝岛局势紧张。作为边防站站长的孙玉国,刚刚结束短暂的蜜月就匆匆归队。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面对苏军的不断挑衅,他和战友们始终保持着克制。但在3月2日那天,当六名战士倒在血泊中时,这种克制到了尽头。 战斗来得迅速而激烈。孙玉国早有准备,在关键时刻指挥部队形成了有效的包围圈。这场遭遇战的胜利,让苏军的嚣张气焰为之一挫。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3月15日,苏军出动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 在这场持续了九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战术智慧。特别是当那辆被认为刀枪不入的T62坦克被击毁时,给了苏军重重一击。这场战役虽然付出了71名战士牺牲的代价,但有效遏制了苏军的侵略企图。 战斗的胜利让孙玉国在1969年4月的北京大会上作为代表发言。当他讲述战斗经过时,最高领导人两次起立鼓掌,这在当时的大会上是极为罕见的。那一刻,这位年轻的军人用庄严的军礼回应了领导人的肯定。 1974年,年仅33岁的孙玉国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成为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将领。然而世事难料,1976年后他遭受了政治风波的冲击,军职被免。 命1982年转业后,他来到了一个千人规模的兵工厂。虽然职务有了很大变化,但工人们依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珍宝岛战斗英雄。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他展现出了与在军队时同样的坚韧品格。 在随后的岁月里,孙玉国投入到企业管理工作中。从小工厂到大型企业,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接手陷入困境的沈阳金城电子大厦后,他带领团队在短短一年内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当年在珍宝岛与苏军交战的经历,反而成了他在后来与俄罗斯商人谈判时的一个特殊优势。但他从不以此自居,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毅和商人的精明。 回望这段岁月,孙玉国的人生经历了从军旅到商场的巨大转变。但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每年清明,他都会回到珍宝岛,向牺牲的战友们致敬,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在1982年的一个清晨,孙玉国踏上了回乡的列车,远离了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踏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16 19:01: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