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央走出了一条“别瞎搞”的新路,决定不举行粟裕同志的追悼会。在发布的讣告中,中央给了粟裕一个不容小觑的评价,称他为“杰出的军事家”,突出了他在组织大兵团作战方面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军中可是前所未见的,就连十大元帅中也没有类似的称号。 在1934年7月的安徽省黄山市,谭家桥见证了一场红军的重大战役。在那一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组织了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计划由闽浙赣皖多省展开游击战。然而,由于策略误判与战术执行的失误,这场战役最终以红军的惨败收场。 红军在战略布局上的原初设想是通过声东击西的方式,以小规模的“诱饵”部队分散国民党的兵力,保护主力军的安全撤退。然而,当战斗真正打响时,红军面对的是比预期更激烈的抵抗。战斗持续了近八小时,红军遭受了沉重的伤亡,伤亡人数接近1000人,包括团长黄英特在内的多名领导严重受伤或牺牲。战事的失败暴露出了军队内部的严重分歧,战前会议常常因争议而陷入混乱,这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有详尽记载。 战后一个月,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方志敏、刘畴西等多名领导被俘并遭枪杀,粟裕虽成功突围但也身负重伤,一枚子弹长达17年寄存于其右臂。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于有“常胜将军”之称的粟裕来说,无疑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挫败。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为了表彰在解放战争中作出显著贡献的将领们,决定授予一系列军衔。粟裕的军事成就和资历足以让他荣获元帅军衔,但他谦逊地拒绝了,选择了更加低调的方式,最终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这一选择也被后人称赞为将帅之美。 除了军衔的荣誉外,粟裕还陆续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务,如全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粟裕大将的军事生涯从参与抗日战争到国内战役再到新中国的建设,其间展现了他的军事才智和战略远见。淮海战役作为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不仅为国家统一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而且也确立了他在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粟裕对国家的军事制度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位具有前瞻性的军事领导者,他不仅关注战争的指挥,更注重科学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应用,推动了军事科学研究院的多项研究工作。 1978年5月,已是古稀之年的粟裕第三次访问此地,他在谭家桥白亭木竹检查站附近的山涧边坐下,沉浸在对过往战争的回忆之中。 粟裕大将的军事才能在淮海战役中得到最为彰显,此战役也标志着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据后来的官方记录,粟裕在此战中居功至伟,被评为"解放淮海,粟裕第一功"。 在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粟裕生前是一位不求名利的将军,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而我还无耻地活着”。 按照粟裕的遗愿,没有举行传统的追悼仪式。粟裕的妻子楚青遵循他的遗言,将他的骨灰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多个省份,包括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和河南。粟裕希望自己的骨灰能与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相伴。 粟裕的葬礼在安徽的一个简朴地点举行,仅有少数干部和群众在雨中静静肃立,表达对这位老将军的最后敬意。场面虽不盛大,但却充满了肃穆和哀悼的气氛。 在他的葬礼上,国家特别采用了一句独特的讣告:“尤其擅长指挥大规模作战”。
衡阳血战,鬼子尸体多到什么程度,原来鬼子一开战要攻击中国军队阵地必须扛着梯子爬,
【5评论】【9点赞】
Alex
伟大的粟裕将军[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