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幅几乎似同框的照片:毛主席、华主席各与军民群众在一起的画面,两位领袖的笑

风城春史呀 2025-04-17 11:13:28

这是两幅几乎似同框的照片: 毛主席、华主席各与军民群众在一起的画面,两位领袖的笑容都是那么的亲切慈祥。 毛泽东主席一直以来都强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954年,当时已是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在湖南视察工作时,除了接见几位省委领导同志外,特意点名要见一位基层干部——华国锋。这次会面意义非凡,毛主席热情地握住华国锋的手,亲切地称他为"父母官"。 华国锋不负众望,在湘阴县工作期间,提出了"三条"接地气的工作要求:到农民家里坐凳子不吹灰;群众做饭时,要帮助烧火;吃饭时要和住户拉家常,不能吃"哑巴饭"。 1921年,华国锋出生于山西交城县一个普通的制革工人家庭。怀着爱国热情,七七事变后,年轻的华国锋毅然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作斗争。 毛泽东长期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深知农民疾苦;华国锋则在解放后担任湘阴县委书记,深入农村基层工作。两位领袖虽处不同时代,但都把关注民生、深入群众作为工作的重心。 毛泽东一直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59年,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华国锋没有粉饰太平,而是直言不讳地向毛主席汇报:"田瘦了,牛瘦了,人瘦了,产量不可能那么高了。"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正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毛主席不仅没有责备华国锋,反而更加信任他,提名他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3年,华国锋到广东参观学习后,写下了《关于参观广东农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毛主席阅读后十分赞赏,并作了长篇批示,号召全党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从两位领导人在农村工作的方法上可以看出,他们都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从不脱离群众。 1976年,唐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地震。当时,华国锋迅速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亲自前往灾区慰问受灾群众。他的专职摄影师拍下了他与灾民在一起的场景,这些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 华国锋的政治生涯是从基层一步步走向中央的过程。从湘阴县委书记开始,经过多年在湖南省的工作实践,华国锋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他在工作中抓农业生产,搞农田水利建设,支持杂交水稻研究,关注人民群众生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文化教育和统战工作。这些实践为他后来进入中央领导层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3年,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华国锋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开始了他在中央的工作历程。到中央工作后,他不忘初心,努力纠正极左思想,积极调整国民经济,为市场稳定做出贡献。虽然与党内元老相比,华国锋的革命资历和高层政治经验相对不足,但他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和信任。 毛泽东和华国锋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应对挑战的方式却有着共同点: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实事求是,为人民谋福祉。这种一脉相承的工作方法,在两幅照片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华国锋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前往见毛主席最后一面。从此,他将对毛主席的敬仰和怀念深深埋在心中。自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对外开放起,华国锋坚持了一个特殊的习惯:每年在毛主席诞辰日12月26日和逝世纪念日9月9日,他都要前往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悼念。这一习惯持续了整整30年,直到他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 2007年12月26日,已经86岁高龄的华国锋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仍然坚持前往纪念堂悼念毛主席。在纪念堂内,他久久凝视着毛主席的遗像,向毛主席连鞠三躬,表达他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